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选题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17页 |
·文化的内涵 | 第16页 |
·文化与旅游 | 第16-17页 |
·文化旅游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位置与面积 | 第20-21页 |
·自然特点 | 第21-22页 |
·研究区旅游资源概况 | 第22-26页 |
·伊犁河谷旅游资源类型 | 第22-24页 |
·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 | 第24-26页 |
·伊犁河谷旅游资源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第29页 |
·伊犁河谷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 第29-31页 |
·世界三大薰衣草生产地 | 第29-30页 |
·历史见证地 | 第30页 |
·世界自然遗产地 | 第30页 |
·新疆最美的草原集中地 | 第30页 |
·中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展示地 | 第30-31页 |
3.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供给分析 | 第31-40页 |
·文化旅游供给分析 | 第31页 |
·旅游供给概念 | 第31页 |
·文化旅游供给规律 | 第31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市场供给评价 | 第31-33页 |
·旅游供给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31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1-32页 |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第32-33页 |
·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 第33页 |
·旅游资源模糊评价 | 第33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供给评价 | 第33-40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供给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供给评价模型 | 第36-40页 |
4.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市场开发 | 第40-46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 第40-41页 |
·提高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档次 | 第40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组合 | 第40页 |
·提高伊犁河谷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 | 第40页 |
·经常举办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 | 第40-41页 |
·重点着重旅游项目开发 | 第41页 |
·伊犁河谷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时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 第41-42页 |
·开发初期时政府主管部门缺乏宏观调控,没有科学的战略措施 | 第41页 |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 第41-42页 |
·旅游资源的综合搭配开发不合理 | 第42页 |
·资金的不足 | 第42页 |
·旅游业存在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 第42页 |
·相关对策 | 第42-46页 |
·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更有效地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加大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整体服务水平 | 第44-45页 |
·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增强旅游企业的运营能力 | 第45-46页 |
5. 伊犁河谷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展望 | 第46-48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