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 第13-19页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内容及其创新点 | 第19-20页 |
四、选点说明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田野调查点概述 | 第21-24页 |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第21-22页 |
(一) 自然环境 | 第21页 |
(二) 人文环境 | 第21-22页 |
二、龙舟坪镇 | 第22-24页 |
(一) 自然环境 | 第22页 |
(二) 人文环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当代土家族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 第24-32页 |
一、森林保护意识 | 第24-26页 |
(一) 封山育林 | 第24页 |
(二) 植树造林 | 第24-25页 |
(三) 防火护林 | 第25-26页 |
(四) 适度砍伐 | 第26页 |
二、草地保护意识 | 第26-28页 |
(一) 种植因地制宜 | 第27页 |
(二) 利用严守尺度 | 第27-28页 |
(三) 注重科技力量 | 第28页 |
三、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 第28-30页 |
(一) 珍惜耕地、科学种植 | 第28-29页 |
(二) 减少土地污染 | 第29-30页 |
(三) 防止水土流失 | 第30页 |
四、水资源保护意识 | 第30-31页 |
(一) 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 第30页 |
(二) 控制排污、减少污染 | 第30-31页 |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生态保护意识的来源 | 第32-40页 |
一、传统民族文化中生态保护意识的传承 | 第32-36页 |
(一) 传承的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二) 传承的主要方式 | 第35-36页 |
二、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传播与接受 | 第36-38页 |
(一) 采借对象的选取标准 | 第36页 |
(二) 采借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三) 采借的主要手段 | 第37-38页 |
三、当代生态环境恶化后果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当代土家族生态保护意识的特点及作用 | 第40-43页 |
一、当代土家族生态保护意识的特点 | 第40-41页 |
(一) 民族传统积淀深厚 | 第40页 |
(二) 总体侧重农林业保护 | 第40页 |
(三) 与本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 | 第40-41页 |
二、当代土家族生态保护意识的作用 | 第41-43页 |
(一) 价值制定作用 | 第41页 |
(二) 组织与规范角色作用 | 第41页 |
(三) 协调作用 | 第41页 |
(四) 凝聚作用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