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序言 | 第7-8页 |
一 裁判可接受性分析的理论意义 | 第8-11页 |
(一) 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安定,促进社会和谐 | 第8-9页 |
(二) 维护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 | 第9-10页 |
(三) 裁判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 第10-11页 |
二 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因素 | 第11-23页 |
(一) 裁判制作者——法官的因素分析 | 第11-13页 |
(二) 裁判接受者——当事人以及社会大众的因素分析 | 第13-14页 |
(三) 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公正分析 | 第14-18页 |
(四) 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效率分析 | 第18-21页 |
(五) 裁判载体——文书的可接受性分析 | 第21-23页 |
三 中国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困境及克服 | 第23-30页 |
(一) 民事裁判可接受性面临的困境 | 第23页 |
(二) 对影响民事裁判可接受性因素的克服 | 第23-30页 |
结束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3-34页 |
后记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