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 1.祖国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第11-15页 |
| ·室性早搏的病名起源 | 第11页 |
| ·历代医家及医书对心悸的病因病机分析 | 第11-14页 |
| ·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 2.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现代研究 | 第15-17页 |
| ·单味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 ·中药复方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 | 第16-17页 |
| 3.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室性早搏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页 |
| ·室性早搏的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4.QT离散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5.微小RNA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微小RNA的抽提方法 | 第22-23页 |
| ·微小RNA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微小RNA在疾病中的应用及前景 | 第24-26页 |
| 6.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 第28-31页 |
|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 第31-35页 |
| 第二部分 养心汤治疗室性早搏(气血亏虚型)的临床观察 | 第35-50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 ·一般资料 | 第35页 |
| ·病例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 第36-37页 |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37-39页 |
| ·分组方法 | 第39页 |
| ·治疗方法 | 第39页 |
| ·观察指标 | 第39-41页 |
|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 2.结果 | 第41-50页 |
|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41-44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44-50页 |
| 第三部分 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血清miRNA-1测定 | 第50-56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3页 |
| 2.结果 | 第53-56页 |
| 第四部分 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尿液代谢组学影响 | 第56-69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2.数据分析 | 第57-67页 |
| ·分析条件考察 | 第57-59页 |
| ·各组尿液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第59-61页 |
| ·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发现 | 第61-67页 |
| 3.结果 | 第67-69页 |
| 讨论 | 第69-76页 |
| 1.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法治疗心悸的理论基础 | 第69页 |
| 2.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观察结果的分析 | 第69-71页 |
|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第69-71页 |
| ·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QT离散度的影响 | 第71页 |
| 3.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miRNA-1的影响 | 第71-72页 |
| 4.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气血亏虚型)尿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72-74页 |
| ·代谢组学与气血亏虚型心悸(室性早搏)的关联 | 第72-73页 |
| ·尿代谢组学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 第73-74页 |
| 5.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 | 第87-89页 |
| 个人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