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导论 | 第13-20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境)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国(境)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国(境)内外文献总结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多学科研究法 | 第18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8-19页 |
·归纳推理法 | 第19页 |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9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20-33页 |
·政府采购概述 | 第20-22页 |
·政府采购的概念及特点 | 第20-21页 |
·政府采购的作用 | 第21-22页 |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现象及其外部效应 | 第22-25页 |
·寻租的概念 | 第22页 |
·寻租行为的表现方式 | 第22-23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外部效应 | 第23-25页 |
·社会负效应 | 第23-24页 |
·经济负效应 | 第24-25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5-28页 |
·设租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5-27页 |
·寻租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7-28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28-29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实现路径 | 第29-30页 |
·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防控 | 第30-33页 |
·防控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防控实现的一般路径 | 第31-33页 |
3 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33-45页 |
·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现象的案例分析 | 第34-37页 |
·类型一:招投标环节制定倾向性条款—格力“废标门”揭示政府采购潜规则 | 第34-35页 |
·类型二:评审环节的漏洞—针对评审专家、评委等的寻租问题 | 第35-36页 |
·类型三:“关系”硬过实力—利用亲属关系的寻租现象 | 第36-37页 |
·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37-45页 |
·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内外环境 | 第37-39页 |
·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 | 第39-40页 |
·各项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整 | 第40-41页 |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 第41页 |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 第41-44页 |
·我国舆论力量不足 | 第44-45页 |
4 预防与治理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对策思考 | 第45-56页 |
·国(境)外政府采购寻租行为的防范与治理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美国的经验 | 第45-46页 |
·德国的经验 | 第46页 |
·日本的经验 | 第46-47页 |
·中国香港的经验 | 第47-48页 |
·新加坡的经验 | 第48页 |
·国(境)外防治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经验借鉴 | 第48页 |
·对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防范与治理的对策思考 | 第48-56页 |
·加强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 第49-50页 |
·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 | 第49页 |
·建立健全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 第49-50页 |
·实行采购人员定期轮岗制,并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员制度 | 第50页 |
·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完善《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 | 第50-51页 |
·完善监督监管机制的立法 | 第51页 |
·建立相互制衡的规范采购行为制度机制 | 第51页 |
·规范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 第51-53页 |
·规定采购代理机构资格标准 | 第51-52页 |
·推动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 | 第52页 |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制约特殊权力 | 第52-53页 |
·强化评审机制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 第53页 |
·加强责任追究和监督执法力度 | 第53-56页 |
·建立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 | 第53页 |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对寻租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 | 第53-55页 |
·营造廉洁建设的舆论氛围/机制 | 第55页 |
·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国际合作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