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蓝藻水华 | 第12-15页 |
|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5页 |
| ·蓝藻水华的防治措施 | 第15-18页 |
| ·化学方法控藻 | 第15-16页 |
| ·生物方法控藻 | 第16页 |
| ·传统物理方法控藻 | 第16-18页 |
| ·扬水筒技术 | 第16页 |
| ·机械法 | 第16-17页 |
| ·粘土沉降法 | 第17页 |
| ·磁性分离技术 | 第17页 |
| ·遮光控藻技术 | 第17-18页 |
| ·超声波控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 第20-22页 |
| 2 不同作用条件下低强度超声波的短时间控藻效果 | 第22-32页 |
| ·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22-24页 |
| ·材料设备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30页 |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 ·藻细胞浓度对超声控藻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 pH 下超声处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 | 第26-27页 |
| ·超声处理对不同生长时相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 | 第27-28页 |
| ·不同温度下超声处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 | 第28-29页 |
| ·二次超声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持续低强度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及对其它水生生物的影响 | 第32-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结果 | 第34-37页 |
| ·持续低强度超声波对 2 种铜绿微囊藻的长期抑制 | 第34-35页 |
| ·持续低强度超声波对其它水生生物的影响 | 第35-37页 |
| ·讨论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4 低强度超声波控藻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38-48页 |
| ·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38-40页 |
| ·主要材料设备 | 第38页 |
| ·测定方法及试验步骤 | 第38-39页 |
|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试验步骤 | 第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 ·结果 | 第40-46页 |
| ·低强度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低强度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系统及膜透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低强度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细胞部分能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低强度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5 低强度超声控藻的小型室外应用试验 | 第48-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 ·水样测定和分析 | 第48-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 ·室外应用控藻试验结果 | 第50-55页 |
| ·低强度超声对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低强度超声对叶绿素 a 及浮游藻类优势种的影响 | 第52-55页 |
| ·讨论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6 主要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附录A | 第65-66页 |
| 附录B | 第66-67页 |
| 附录C | 第67-69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