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以康熙朝江浙籍“博学鸿儒”为考察中心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绪论第14-23页
 一、作为"学风"研究的"实学"第14-18页
 二、回归历史场景:"鸿博"学人群与清初"实学"第18-20页
 三、本文之研究思路与遗留问题第20-23页
第一章 江浙籍"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关系概论第23-48页
 第一节 "实学":清初"文治"语境中的关键词探究第25-35页
  一、顺治、康熙两朝的"实学"导向第26-30页
  二、清初官方倡导"实学"的"体"、"用"特征第30-35页
 第二节 清初实学学风的"经世"内涵第35-39页
 第三节 江浙"鸿博"在清初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第39-48页
  一、江浙"鸿博"与清初文化政策第39-42页
  二、"博学鸿儒"与江南士林第42-48页
第二章 经学与实学——以朱彝尊为个案研究第48-99页
 第一节 朱彝尊实学探源第50-63页
  一、家学渊源与实学学风第51-53页
  二、论"文"与论"学"第53-56页
  三、政治态度与与遗民情结第56-63页
 第二节 考据学的特点:朱彝尊《尚书》学论第63-79页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成就第63-69页
  二、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的相互影响第69-76页
  三、"阎毛之争"新解第76-79页
 第三节 义理观的形成:朱彝尊《周易》学论第79-86页
  一、辟邵思想与"道统"说第79-81页
  二、朱彝尊的《易》学立场第81-83页
  三、朱彝尊与胡渭《易》学思想之比较第83-86页
 第四节 "以古为是":《经义考》"三礼"学论第86-97页
  一、《仪礼》问题缘起及其在"三礼"中的地位第86-89页
  二、《经义考》内有关明末清初的《礼记》研究第89-92页
  三、《经义考》按语对于汉、宋、明儒的批判第92-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三章 史学与实学——以吴任臣为个案研究第99-167页
 第一节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考述第102-119页
  一、生卒年新证第103-106页
  二、学术简谱与交游述评第106-113页
  三、《明史》编纂部分及其他著作考第113-119页
 第二节 由小学入经史:吴任臣早年两部著作的治学路径第119-138页
  一、清初学术视野下的《山海经广注》研究第119-129页
  二、《字汇补》与明季清初小学之发展第129-138页
 第三节 《十国春秋》的体例创新及其史学价值第138-154页
  一、继承与创新:《十国春秋》在体例设计上与《通鉴》等书的关系第138-142页
  二、更定与整合:《十国春秋》关于历史人物传记归类的"史法"创见第142-151页
  三、考据与义理:《十国春秋》史学价值再认识第151-154页
 第四节 吴任臣的历史思想与经世意识探微——以《十国春秋》为例第154-165页
  一、经世致用:《十国春秋》的撰述旨趣与时代背景第154-157页
  二、乱世言兵:《十国春秋》的兵学思想与忠义观第157-159页
  三、以人为本:《十国春秋》的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第159-161页
  四、宣南唐与"君德"论:吴任臣的核心历史观第161-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四章 "经世"之学与实学——以潘耒为个案研究第167-221页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经世资治":"顾学"二代的学术歧变第169-194页
  一、"顾学"嫡传潘耒的史学渊源第169-177页
  二、潘氏家族"经世"追求的蜕变第177-185页
  三、从顾炎武到潘耒:清初《易》学的变辙第185-194页
 第二节 何处是方外:重新解读清初僧儒怨诤的一桩讼史第194-208页
  一、潘耒与石濂之诤的起因说辨析第195-200页
  二、潘耒、屈大均与石濂交往关系考论第200-208页
 第三节 俗生禅缘:由《遂初堂别集》看潘耒的佛学与佛诤第208-219页
  一、潘耒参禅背景分析第208-212页
  二、归于现实:潘耒的佛学思想与僧诤观点第212-219页
 本章小结第219-221页
结语第221-224页
附录第224-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
下一篇: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奥迪服务顾问的培训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