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保障性住房概念界定和分类 | 第15-16页 |
·保障性住房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 | 第15页 |
·保障性住房的属性特征 | 第15-16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6-17页 |
·福利国家理论 | 第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国外目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目前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第21-32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北京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北京模式下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23页 |
·北京模式下的土地供给机制 | 第23-24页 |
·北京模式下的建设管理机制 | 第24页 |
·北京模式下的分配机制 | 第24页 |
·厦门模式分析 | 第24-26页 |
·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厦门模式下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25页 |
·厦门模式下的土地供给机制 | 第25页 |
·厦门模式下的建设管理机制 | 第25-26页 |
·厦门模式下的分配机制 | 第26页 |
·重庆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重庆模式下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27-28页 |
·重庆模式下的土地供给机制 | 第28页 |
·重庆模式下的建设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重庆模式下的分配机制 | 第29页 |
·三大模式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三大模式的特色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三大模式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48页 |
·三亚市住房市场及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三亚市住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模式分析 | 第35-38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35-36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给机制 | 第36-37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机制 | 第37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 | 第37-38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8-43页 |
·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需要完善 | 第39-41页 |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存在利益博弈 | 第41-42页 |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42页 |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缺位 | 第42-43页 |
·三亚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完善目标群体界定机制 | 第43-44页 |
·加强住房管理工作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第44-45页 |
·建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 | 第45-46页 |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第46-47页 |
·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的法律管理机制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