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银论文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矿床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第14页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矿床勘查与研究第14-17页
     ·超大型矿床第17页
     ·夕卡岩型矿床第17-18页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第18-19页
     ·成矿预测学与找矿系统工程学第19-20页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第20-21页
   ·主要成果第21-24页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24-37页
   ·大地构造与成矿背景第24-29页
     ·大地构造背景第24-25页
     ·滇东南与花岗岩有关的锡多金属成矿系列模式概论第25-29页
   ·区域地质特征第29-37页
     ·地层沉积建造第29-30页
     ·区域构造第30-31页
     ·岩浆岩第31-33页
     ·地球物理特征第33-34页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第34-35页
     ·矿床(点)分布及简要特征第35-37页
第三章 矿区地层与构造特征第37-50页
   ·沉积岩地层及其与成矿关系第37-44页
     ·沉积岩地层基本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第37-41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41-43页
     ·沉积岩地层与成矿关系分析第43-44页
   ·矿区构造第44-50页
     ·褶皱第44页
     ·断层及破碎带第44-47页
     ·矿区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第47-49页
     ·构造与成矿关系第49-50页
第四章 花岗质岩石及其与成矿关系第50-69页
   ·白牛厂岩体第50-59页
     ·岩体形态产状及成岩年龄第51-52页
     ·岩石学特征第52页
     ·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52-56页
     ·与个旧、都龙花岗岩对比第56-59页
   ·花岗斑岩、二长斑岩第59-64页
     ·形态规模产状第59-61页
     ·岩石学特征第61页
     ·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61-64页
   ·花岗岩形成环境与成因探讨第64-66页
     ·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第64-65页
     ·花岗岩成因探讨第65-66页
   ·花岗质岩石与成矿关系第66-69页
第五章 矿床特征第69-93页
   ·矿体基本特征第69-74页
     ·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第69-72页
     ·脉状矿体第72-73页
     ·陡倾脉状-细脉状-网脉状矿体第73-74页
   ·矿石特征第74-82页
     ·矿石类型第74页
     ·矿石矿物成分第74-78页
     ·矿石化学成份第78-79页
     ·矿石主元素赋存状态第79-80页
     ·矿石结构构造第80-82页
   ·矿体变化规律第82-88页
     ·V_1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第82-86页
     ·矿化空间分带规律第86-88页
   ·围岩蚀变第88-93页
     ·隐伏花岗岩接触带围岩蚀变第89-91页
     ·花岗斑岩及其围岩蚀变第91页
     ·V_1主矿体的围岩蚀变第91-92页
     ·围岩蚀变分带性第92-93页
第六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第93-112页
   ·成矿物质来源第93-98页
     ·铅同位素组成和铅来源第93-95页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硫来源第95-97页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成矿介质水的来源第97-98页
   ·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演化第98-106页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第98-99页
     ·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第99-100页
     ·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密度与成矿压力第100页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第100-103页
     ·流体包裹体氧逸度、硫逸度及pH值、Eh值第103-106页
   ·成矿金属的运移与沉淀第106-108页
     ·矿质运移的形式第106-107页
     ·金属矿物的沉淀第107-108页
   ·控矿地质因素与成矿模式第108-112页
     ·控矿地质因素第108-109页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第109-112页
第七章 白牛厂矿区成矿预测与工程验证第112-137页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第112-118页
     ·地质模型第112-113页
     ·地球物理模型第113-115页
     ·地球化学模型第115页
     ·综合找矿标志第115-118页
   ·白牛厂矿区深部成矿预测第118-127页
     ·穿心洞—鱼塘深部成矿预测区(I)第120-121页
     ·阿尾矿段及南北两侧深部成矿预测区(II)第121-127页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EH-4)测量与矿体定位预测第127-133页
     ·穿心洞—鱼塘深部成矿预测区EH-4扫面结果第128-129页
     ·阿尾矿段及南北两侧深部成矿预测区EH-4测量结果第129-133页
   ·工程验证结果第133-137页
第八章 结论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1页
图版说明第151-154页
图版第154-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和工作流理论的IV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Ru基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与应变恢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