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择偶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择偶的定义 | 第11页 |
·择偶的理论 | 第11-15页 |
·亲缘识别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亲缘识别内涵 | 第15页 |
·亲缘识别理论 | 第15-16页 |
·亲缘识别的机制 | 第16-17页 |
·自我相似面孔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自我相似面孔的定义 | 第17页 |
·自我相似面孔与择偶行为 | 第17-19页 |
·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 | 第19-21页 |
·眼动仪在面孔知觉领域的应用 | 第21-23页 |
·眼动的三种形式 | 第21-22页 |
·眼动指标 | 第22-23页 |
·面孔知觉的眼动研究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研究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2 吸引力评价和信任度评价关系实验研究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面孔吸引力 | 第25页 |
·信任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被试 | 第26页 |
·实验程序 | 第26-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吸引力和信任度的关系 | 第27-29页 |
·被试自身的特征对两种评价的影响 | 第29-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吸引力和信任度评价的关系 | 第31-32页 |
·被试性别特征对两种评价的影响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吸引力和信任度评价眼动轨迹研究 | 第33-46页 |
·前言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6页 |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被试 | 第35页 |
·实验装置 | 第35页 |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4页 |
·两种任务对正负效价面孔的注视差异 | 第38-40页 |
·两种任务对兴趣区的注视差异 | 第40-44页 |
·被试性别的差异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两种任务对正负效价面孔的注视差异 | 第44页 |
·两种任务对兴趣区的注视差异 | 第44-45页 |
·被试性别特征的差异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4 自我相似面孔眼动轨迹研究 | 第46-58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实验被试 | 第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实验程序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行为数据 | 第49-50页 |
·眼动数据分析 | 第50-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行为数据 | 第55-56页 |
·对自我相似面孔和非自我相似面孔的注视差异 | 第56页 |
·两种任务对自我相似面孔和非自我相似面孔的注视差异 | 第56-57页 |
·两种任务对自我相似面孔和非自我相似面孔兴趣区的注视差异 | 第57页 |
·被试性别特征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5 总讨论及研究展望 | 第58-63页 |
·总讨论 | 第58-60页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60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0-61页 |
·研究局限 | 第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眼动轨迹图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