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0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8-9页 |
1.3 本文创新 | 第9-10页 |
2.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矛盾 | 第10-26页 |
2.1 马克思主义观点 | 第10-14页 |
2.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第10-11页 |
2.1.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第11-12页 |
2.1.3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 第12-14页 |
2.2 现实实践的困惑 | 第14-18页 |
2.2.1 苏联东欧的转变 | 第14-15页 |
2.2.2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 第15-18页 |
2.3 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8-23页 |
2.3.1 国家无力直接全面管理 | 第19-20页 |
2.3.2 计划执行反馈的滞后性 | 第20-21页 |
2.3.3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没有彻底解决 | 第21-23页 |
2.4 问题推出的结论 | 第23-26页 |
3. 高度信息化是实现经典社会主义设想的充分必要条件 | 第26-46页 |
3.1 信息技术在生产力中地位的历史考察 | 第26-28页 |
3.2 信息技术与生产关系关系的历史考察 | 第28-30页 |
3.3 信息技术对未来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 第30-31页 |
3.4 经典社会主义设想的实质——社会成为“大企业” | 第31-33页 |
3.5 信息化给企业管理方式带来变化的启示 | 第33-36页 |
3.6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为社会大企业的管理提供手段 | 第36-41页 |
3.6.1 硬件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化管理提供处理能力 | 第36页 |
3.6.2 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处理社会事务提供技术手段 | 第36-37页 |
3.6.3 电信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化管理提供信息传输能力 | 第37-38页 |
3.6.4 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化管理提供传输媒介 | 第38-40页 |
3.6.5 普适计算为社会各项信息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 第40-41页 |
3.7 信息社会的前景和经典社会主义设想的实现 | 第41-43页 |
3.8 社会主义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 第43-46页 |
4. 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决定社会主义实现程度 | 第46-52页 |
4.1 我国的社会信息环境 | 第46-47页 |
4.2 社会主义实现程度的决定 | 第47-49页 |
4.3 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 第49-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