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都市圈的理论与实践 | 第11-26页 |
2.1 都市圈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1-16页 |
2.1.1 都市圈的概念及实质 | 第11-15页 |
2.1.2 都市圈的特征及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2.2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 | 第16-20页 |
2.2.1 都市圈形成的内在动因 | 第17-19页 |
2.2.2 都市圈形成的外在动因——制度因素 | 第19-20页 |
2.3 国外都市圈的实践 | 第20-23页 |
2.3.1 国外都市圈发展的概况 | 第20页 |
2.3.2 日本的都市圈 | 第20-23页 |
2.4 我国都市圈的实践 | 第23-26页 |
2.4.1 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4.2 南京都市圈 | 第24-26页 |
第3章 构建成都都市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战略意义 | 第26-33页 |
3.1 构建成都都市圈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3.2 构建成都都市圈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3.3 成都都市圈规划的战略意义 | 第30-33页 |
第4章 成都都市圈规划的战略构想 | 第33-56页 |
4.1 确定成都都市圈范围 | 第33-41页 |
4.1.1 指标选择的依据: | 第34页 |
4.1.2 中心城市(core)的设定指标 | 第34-35页 |
4.1.3 卫星城镇的设定标准 | 第35-38页 |
4.1.4 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力测定(确定副中心城市) | 第38-41页 |
4.2 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功能定位与都市圈经济的一体化 | 第41-51页 |
4.2.1 成都都市圈圈域模式 | 第42-43页 |
4.2.2 发展都市圈核心区,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增长极 | 第43-48页 |
4.2.3 成都市的卫星城镇建设 | 第48-50页 |
4.2.4 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 | 第50-51页 |
4.3 都市圈外圈的建设 | 第51-52页 |
4.4 城市圈的通勤流与城郊、城际交通规划 | 第52-56页 |
4.4.1 完善交通体系,构建通勤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建立都市圈交通体系 | 第53-56页 |
第5章 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进行管理组织创新,建立负责跨界职能的都市圈协调机构 | 第56-57页 |
5.2 成都都市圈内各地区产业同构问题,及建立特色的产业体系 | 第57页 |
5.3 避免城市扩展过程中,将城市问题引向郊区和卫星城镇 | 第57页 |
5.4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7-58页 |
5.5 统一考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