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三) 创新点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概述 | 第12-19页 |
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三、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5-16页 |
(一) 社会公益的价值取向 | 第15页 |
(二)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 | 第15-16页 |
(三) 有效竞争的价值取向 | 第16页 |
四、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确认原则 | 第16-19页 |
(一) 本身违法原则(Rule of Perse) | 第16-17页 |
(二) 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9-20页 |
(一) 垄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19页 |
(二) 垄断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 第19-20页 |
二、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政治学基础 | 第20-22页 |
三、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法学基础 | 第22-25页 |
(一) 适用除外制度是立法技术的需要 | 第22-23页 |
(二) 适用除外制度是确定规制对象的需要 | 第23页 |
(三) 适用除外制度是法律适用的需要 | 第23-24页 |
(四) 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与其他法律相互协调的需要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美德日三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之比较 | 第25-32页 |
一、美德日三国适用除外制度立法形式之比较 | 第25-26页 |
(一) 在反垄断法律法规中规定适用除外条款 | 第25页 |
(二) 制定单行的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法 | 第25页 |
(三) 在其他单行的法规和条例中规定适用除外条款的立法形式 | 第25-26页 |
二、美德日三国适用除外制度主要内容之比较 | 第26-29页 |
(一) 限制竞争的协议适用除外 | 第26页 |
(二) 对外贸易的适用除外 | 第26-27页 |
(三) 知识产权的适用除外 | 第27-28页 |
(四) 特定行业及组织的适用除外 | 第28-29页 |
三、美德日三国适用除外制度执行机构比较 | 第29-32页 |
(一) 美国适用除外制度执行机构 | 第29页 |
(二) 德国适用除外制度执行机构 | 第29-30页 |
(三) 日本适用除外制度执行机构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32-38页 |
一、我国反适用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2-35页 |
(一) 关于垄断协议的除外适用 | 第32-33页 |
(二) 关于经营者集中的除外适用 | 第33-34页 |
(三) 关于知识产权的除外适用 | 第34-35页 |
(四) 对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的除外适用 | 第35页 |
二、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相关规定的评价 | 第35-38页 |
(一) 从内容上看,反垄断法对适用除外情形规定不全面 | 第35-37页 |
(二) 从实际操作来看,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操作性不强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 第38-46页 |
一、完善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应考虑的现实因素 | 第38-39页 |
二、完善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39-46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39-40页 |
(二)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适用领域选择 | 第40-43页 |
(三) 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执行机构和执行程序选择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