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路径与维度 | 第11-17页 |
(一) 研究路径 | 第11-13页 |
(二) 研究问题的三个维度 | 第13-17页 |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一) 认识论 | 第20-24页 |
(二)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知识论的转向 | 第24-27页 |
(三) 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第二章 科研成果生产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31-53页 |
一、“科学”的历史存在与学说 | 第31-35页 |
(一) 科学学的分类 | 第31-32页 |
(二) 科学的历史发展 | 第32-35页 |
二、技术的理解和表征 | 第35-42页 |
(一) 技术与科学的异同 | 第35-37页 |
(二) 对技术本质的商榷 | 第37-39页 |
(三) 技术的生产方式 | 第39-42页 |
三、科研的建制化过程 | 第42-53页 |
(一) 科研建制化的历史过程 | 第42-44页 |
(二) 科研建制化的特点 | 第44-46页 |
(三) 科研生产制度的理论与内涵 | 第46-53页 |
第三章 中国科研成果生产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53-75页 |
一、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内容分析 | 第53-57页 |
二、科研成果生产的内在制度 | 第57-62页 |
(一) “以个人活动为本”的科研内在模式 | 第57-60页 |
(二) 将研究作为劳动的解析 | 第60-62页 |
三、科研成果生产的外在制度 | 第62-70页 |
(一) 科研分工类型与基本单位的属性 | 第62-64页 |
(二) 科研生产的基本单位分析 | 第64-67页 |
(三) 科研生产活动的要素与管理 | 第67-70页 |
四、科研成果生产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70-75页 |
(一) 科研生产中的行动者理论 | 第70-71页 |
(二) 科研生产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71-75页 |
第四章 中国近代科研成果生产制度的演进 | 第75-101页 |
一、针对科研后发国家成果生产制度的分析框架 | 第75-76页 |
二、科学精神的勃兴与科研团体的探索 | 第76-85页 |
(一) 科学精神在政府与民间的树立 | 第76-79页 |
(二) 科研建制化的初步形成 | 第79-85页 |
三、国家科研体系的形成 | 第85-97页 |
(一) 官办科研机构的体制模式和特征——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 | 第86-92页 |
(二) 大学与民间的科研机构 | 第92-94页 |
(三) 国家科研体系的特征评述 | 第94-97页 |
四、战争期间中国科研体制的样态 | 第97-101页 |
(一) 科技体制在战时的调整与损害 | 第97-98页 |
(二) 解放区的科研体制雏形——教育、科研、经济建设一体化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建国后中国科研生产制度的发展 | 第101-126页 |
一、集中型科研生产制度的形成 | 第101-115页 |
(一) 苏联模式的引入与改造 | 第102-104页 |
(二) 中国科研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104-110页 |
(三) 科研国家化的内在逻辑与实施机制 | 第110-115页 |
二、科研生产制度中政治主体的重新定位 | 第115-118页 |
(一) “文革”对科研生产制度的破坏 | 第115-116页 |
(二) 科研体制的重建 | 第116-118页 |
三、集中型科研生产制度的松动 | 第118-126页 |
(一) 新时期的要求与旧科研生产制度的困难 | 第120-121页 |
(二) 拨款制度多样化与人事流动性增强 | 第121-123页 |
(三) 科研生产内在机制成为主导——课题制的出现 | 第123-126页 |
结语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