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行走式隧道掘进机增阻结构合理形式模型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9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5页 |
| ·非开挖技术历史发展 | 第9-11页 |
| ·非开挖掘进设备及工法 | 第11-13页 |
| ·结构与土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提出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路线 | 第15-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掘进机增阻结构基本问题研究 | 第19-35页 |
| ·自行走式隧道掘进机原理 | 第19-29页 |
| ·自行走式隧道掘进机基本原理 | 第19页 |
| ·自行走式掘进机管土增阻前进的理论研究基础 | 第19-29页 |
| ·影响自行走式掘进机掘进的主要因素 | 第29-32页 |
| ·掘进机工作位置的地层条件 | 第29-31页 |
| ·掘进机掘进方式 | 第31页 |
| ·掘进机增阻结构特征形式 | 第31-32页 |
| ·影响掘进机掘进的其他因素 | 第32页 |
| ·确立的试验研究主要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 ·掘进机增阻结构几何尺寸 | 第32-33页 |
| ·掘进机增阻结构数量 | 第33-34页 |
| ·掘进机增阻结构排列方式 | 第34页 |
| ·掘进机增阻结构刺入土体深度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掘进机增阻模型试验理论与设计 | 第35-53页 |
| ·模型相似问题的确定 | 第35-39页 |
|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确定 | 第35-38页 |
| ·相似模型及相似材料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增阻结构模型试验设计 | 第39-44页 |
| ·试验模型设计 | 第39-42页 |
| ·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 第42-43页 |
| ·保证试验边界条件一致性的措施 | 第43-44页 |
| ·模型试验量测系统 | 第44-51页 |
| ·工具管顶推力量测 | 第44-45页 |
| ·管壁应力分布量测 | 第45-46页 |
| ·管土作用范围土压力量测 | 第46-48页 |
| ·土样表面变形量测 | 第48-49页 |
| ·量测数据采集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掘进机增阻模型试验研究 | 第53-61页 |
| ·试验前传感器标定 | 第53-56页 |
| ·模型试验安排 | 第56-58页 |
| ·模型试验过程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89页 |
| ·空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 ·级差分析 | 第65-67页 |
| ·数据回归分析 | 第67-75页 |
| ·试验各量测项目结果分析 | 第75-87页 |
| ·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89-93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9-91页 |
| 研究对象发展趋势与建议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