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森林健康研究综述 | 第15-37页 |
·森林健康研究进展 | 第15-30页 |
·森林健康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森林健康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2页 |
·森林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森林健康监测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健康森林应具有的特征 | 第30页 |
·森林健康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国内外森林健康监测指标 | 第33-37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40页 |
·自然概况 | 第37-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7页 |
·地貌土壤 | 第37-38页 |
·气候条件 | 第38页 |
·生物资源概况 | 第38页 |
·植被概况 | 第38页 |
·森林植物现状 | 第38页 |
·野生动物现状 | 第38页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38-3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5 森林健康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3-51页 |
·结构性指标及生态学意义 | 第43-44页 |
·植被类型 | 第43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43-44页 |
·生长性指标及生态学意义 | 第44页 |
·林分直径因子 | 第44页 |
·林分树高因子 | 第44页 |
·林分蓄积因子 | 第44页 |
·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因子 | 第44页 |
·抗干扰性指标及生态学意义 | 第44-45页 |
·森林火灾 | 第44-45页 |
·森林虫害 | 第45页 |
·森林雪灾 | 第45页 |
·土壤性状指标及生态学意义 | 第45-48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45-46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46-48页 |
·地表指标及生态学意义 | 第48页 |
·稳定性指标 | 第48页 |
·渗透性指标 | 第48页 |
·养分循环指标 | 第48页 |
·水土流失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48-51页 |
·降雨因子 | 第48页 |
·径流量 | 第48-49页 |
·侵蚀模数 | 第49页 |
·次降雨养分流失量 | 第49-51页 |
6 森林健康监测与分析 | 第51-175页 |
·结构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 第51-79页 |
·标准地设置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主要植被类型组成 | 第53-68页 |
·不同植被群落α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68-75页 |
·不同植被类型β多样性研究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生长性指标的监测与分析 | 第79-105页 |
·林分直径因子 | 第80-88页 |
·林分树高因子 | 第88-91页 |
·林分蓄积因子 | 第91-94页 |
·林分生长量因子及生产力 | 第94-105页 |
·小结 | 第105页 |
·抗干扰性指标监测与分析 | 第105-126页 |
·森林火灾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6页 |
·森林虫害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森林雪灾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与分析 | 第126-141页 |
·物理性质 | 第126-132页 |
·化学性质 | 第132-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森林类型地表指标监测与评价 | 第141-155页 |
·地表指标监测与评价方法 | 第141-147页 |
·主要植被类型内地表评价 | 第147-149页 |
·主要植被类型间地表评价 | 第149-153页 |
·试验区地表评价 | 第153-155页 |
·小结 | 第155页 |
·水土流失指标监测与分析 | 第155-175页 |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第155-156页 |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 第156-171页 |
·植被枯落物水源涵养监测 | 第17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5页 |
7 试验区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计量分析 | 第175-186页 |
·涵养水源价值指标的监测与分析 | 第175-178页 |
·林冠截留 | 第175页 |
·枯落物层的降水储量 | 第175-176页 |
·森林土壤的降水储量 | 第176-177页 |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评估原理 | 第177页 |
·森林涵养水源量的定价标准 | 第177页 |
·计量结果 | 第177-178页 |
·保持水土价值的监测与分析 | 第178-179页 |
·2007 年减少土地损失量 | 第178页 |
·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 | 第178-179页 |
·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 | 第179页 |
·保持水土价值 | 第179页 |
·固碳释氧价值的监测与分析 | 第179-181页 |
·常用方法 | 第179-180页 |
·森林的年净固碳效益 | 第180-181页 |
·森林释氧效益 | 第181页 |
·计量结果 | 第181页 |
·净化大气价值指标监测与分析 | 第181-183页 |
·森林对502 的吸收 | 第181-182页 |
·森林对氟化物的吸收 | 第182-183页 |
·森林阻滞降尘的价值核算 | 第183页 |
·计量结果 | 第183页 |
·林木生长价值指标监测与分析 | 第183-184页 |
·林木价值评估方法 | 第183-184页 |
·林木年生长价值计算 | 第184页 |
·景观游憩价值 | 第184-185页 |
·信丰县森林健康试验区2007 年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 第185-186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86-188页 |
附录 | 第188-193页 |
本文所涉及到的植物名录 | 第18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3页 |
个人简介 | 第203-204页 |
导师简介 | 第204-20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205-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