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基因强化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技术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2章 辽河典型污染断面微生物分布特征 | 第22-40页 |
| ·概论 | 第22页 |
| ·实验目的 | 第22-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 ·样品采集及其前处理 | 第23页 |
| ·采样站位特征 | 第23-25页 |
| ·荧光染料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 | 第25-26页 |
| ·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6页 |
| ·实验步骤 | 第26-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 ·不同污染断面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数量 | 第28-30页 |
| ·不同污染断面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 ·柱状沉积物不同深度细菌数量分布 | 第31-35页 |
| ·柱状沉积物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 第35-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PJP4 质粒介导基因水平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1页 |
| ·概论 | 第40页 |
| ·实验目的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菌种来源 | 第40-41页 |
| ·转移频率(tranfer frequency)计算公式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 ·生物因素对pJP4 水平转移的影响 | 第43-47页 |
| ·非生物因素对pJP4 水平转移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污染沉积物系统基因强化修复方法初探 | 第51-62页 |
| ·概论 | 第51页 |
|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 ·实验器材 | 第51-52页 |
| ·实验方案 | 第52-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 ·降解2,4-D 高效菌的分离纯化 | 第54-55页 |
| ·高效菌对2,4-D 的降解特性 | 第55-56页 |
| ·高效菌与携pJP4 工程菌对2,4-D 强化去除效果比较 | 第56-59页 |
| ·基因强化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对2,4-D 去除效果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