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名词缩略语 | 第10-11页 |
综述一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综述二 艾滋病相关腹泻中医康复治疗进展 | 第19-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7-49页 |
1 艾滋病相关腹泻概念的提出 | 第27-29页 |
·艾滋病 | 第27页 |
·艾滋病分期 | 第27-28页 |
·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 第28页 |
·艾滋病相关腹泻 | 第28-29页 |
2 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认识 | 第29-35页 |
·现代医学对腹泻的认识 | 第29-32页 |
·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认识 | 第32-35页 |
3 中医学对艾滋病相关腹泻(泄泻)的认识 | 第35-37页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第35-37页 |
·中医对艾滋病相关腹泻(泄泻)的认识 | 第37页 |
4 艾滋病相关腹泻(泄泻)中医证候的研究 | 第37-43页 |
·腹泻(泄泻)中医证候研究 | 第37-42页 |
·艾滋病相关腹泻的中医证候研究 | 第42-43页 |
5 中医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临床组方用药的特点 | 第43-45页 |
·文献研究 | 第44页 |
·文献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6 结论 | 第45-4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9-68页 |
前言 | 第49-51页 |
研究一 北京地区门诊艾滋病人群免疫学指标(CD_4~+计数)与腹泻相关性研究 | 第51-5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51-52页 |
·病例来源 | 第51页 |
·病例选择 | 第51-52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52页 |
·调查工具 | 第52页 |
·免疫学指标(CD_4~+)与腹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研究二 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相关腹泻人群中医证候研究 | 第55-5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55-56页 |
·病例来源 | 第55页 |
·病例选择 | 第55-56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56-57页 |
·调查工具 | 第56页 |
·调查方法 | 第56页 |
·证候评定方法 | 第56页 |
·统计方法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58页 |
·腹泻发生率 | 第57页 |
·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人群相关腹泻中医证候特点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研究三 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相关腹泻人群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第59-6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59-60页 |
·病例来源 | 第59页 |
·病例选择 | 第59-60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60-61页 |
·调查工具 | 第60页 |
·调查方法 | 第60页 |
·证候评定方法 | 第60页 |
·统计方法 | 第60-61页 |
3 结果 | 第61-62页 |
·腹泻发生率 | 第61页 |
·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相关腹泻证候分布特点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研究四 两种途径感染艾滋病人群相关腹泻中医证候特点比较研究 | 第65-68页 |
比较研究 | 第65-66页 |
1 比较研究 | 第65页 |
2 结论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1 理论研究部分 | 第66页 |
2 临床研究部分 | 第66页 |
·免疫指标CD_4~+与腹泻发生高度相关 | 第66页 |
·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人群相关腹泻的中医证候特点有差异 | 第66页 |
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81页 |
附录 1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 | 第68-75页 |
附录 2 HIV/AIDS中医临床调查表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