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 第11-12页 |
·转基因植物技术概况 | 第12页 |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第12-14页 |
·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转基因植物研发情况 | 第14-15页 |
·国内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植物发展的国际形势与趋势 | 第18-23页 |
·转基因植物研发的国际形势 | 第18-21页 |
·重要基因的争夺和专利保护日趋激烈 | 第18页 |
·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种植国家不断增多 | 第18-20页 |
·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 第20-21页 |
·转基因植物产业蓬勃发展 | 第21页 |
·世界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基因挖掘由功能基因向调控基因、基因网络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三代转基因植物更注重复合性状的研发 | 第22页 |
·规模化、多基因、安全高效的转基因植物品种的培育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情况 | 第23-28页 |
·抗虫转基因水稻 | 第23-24页 |
·抗病转基因水稻 | 第24-25页 |
·抗逆境转基因水稻 | 第25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 第25-26页 |
·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 | 第26-27页 |
·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 第27-28页 |
·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抗虫转基因玉米 | 第28页 |
·抗病转基因玉米 | 第28-29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 第29页 |
·耐盐、耐旱转基因玉米 | 第29页 |
·抗病毒转基因玉米 | 第29-30页 |
·高淀粉转基因玉米 | 第30页 |
·高蛋白、高赖氨酸转基因玉米 | 第30页 |
·高植酸酶转基因玉米 | 第30页 |
·营养高效利用转基因玉米 | 第30-31页 |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抗赤霉病转基因小麦 | 第31页 |
·抗蚜虫转基因小麦 | 第31页 |
·抗逆转基因小麦 | 第31-32页 |
·转雄性不育基因小麦 | 第32页 |
·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 | 第32页 |
·改良品质转基因小麦 | 第32-33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 | 第33页 |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3-37页 |
·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基因较少 | 第33-34页 |
·多基因聚合转化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 第34-35页 |
·转基因研究经费少、机构多、资源没有做到最优配置 | 第35页 |
·缺少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型生物技术产业集团公司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现状分析 | 第37-43页 |
·国际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情况 | 第37-39页 |
·美国模式 | 第37-38页 |
·欧盟模式 | 第38-39页 |
·中间模式 | 第39页 |
·我国转基因安全及管理 | 第39-41页 |
·我国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安全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41-42页 |
·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42页 |
·国家政策取向不明确 | 第42页 |
·国家各个科研及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分析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影响因素 | 第43-50页 |
·研究背景 | 第44-45页 |
·安全性评价和品种审定 | 第45页 |
·产业化背景 | 第45-46页 |
·效益分析 | 第46页 |
·产业化成功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根据产业上的热点、难点、重大需求来立项 | 第46-47页 |
·上中下游研发精诚合作,企业参与是成功的前提 | 第47页 |
·国家计划的连续、稳定支持是成功的保障 | 第47-50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的建议 | 第50-53页 |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 第50页 |
·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攻关 | 第50页 |
·建立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 | 第50-51页 |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监管,促进有序发展 | 第51页 |
·加强科学普及,营造良好氛围 | 第51页 |
·选准突破口,积极而策略地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