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体制模式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3页 |
五、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国家审计体制的基本理论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一. 审计与国家审计 | 第15-17页 |
二. 审计体制与国家审计体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家审计的历史 | 第18-20页 |
一. 古代国家审计 | 第18-19页 |
二. 现代国家审计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现代国家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二. 权力监督理论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国家审计体制模式及其分析框架 | 第23-28页 |
一. 国家审计机关的建制形式 | 第24-25页 |
二、国家审计体制的四种基本模式 | 第25-26页 |
三、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立法型审计体制模式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英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28-31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28-29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29-30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30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美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31-34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32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32-33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33-34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34页 |
第三节 立法型审计体制模式的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司法型审计体制模式 | 第36-42页 |
第一节 法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36-38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36-37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37-38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38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38页 |
第二节 意大利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38-41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39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39-40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40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司法型审计体制模式的特征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独立型审计体制模式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德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42-45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42-43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43-44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44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45-46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45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45-46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46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46页 |
第三节 独立型审计体制模式的特征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行政型审计体制模式 | 第48-55页 |
第一节 中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48-51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48-49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49-50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50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韩国的国家审计体制 | 第51-53页 |
一. 组织机构 | 第51页 |
二. 职责权限 | 第51-52页 |
三. 人事安排 | 第52-53页 |
四. 组织经费 | 第53页 |
第三节 行政型审计体制模式的特征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比较结论与启示 | 第55-63页 |
第一节 四种审计体制模式的异同与利弊分析 | 第55-58页 |
一. 四种审计体制模式的异同分析 | 第55-57页 |
二. 四种审计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对中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58-63页 |
一. 对国家审计体制模式的认识 | 第58-61页 |
二. 对中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