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再创造原则指导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课题提出背景 | 第11-13页 |
2 再创造教学的含义 | 第13-14页 |
3 “再创造”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数学现实”理论 | 第14页 |
·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 第14页 |
·“数学现实”的含义 | 第14页 |
·“数学化”思想 | 第14-15页 |
·数学化的含义 | 第14页 |
·数学化的结构 | 第14页 |
·数学化的过程 | 第14-15页 |
·“再创造”原理 | 第15-16页 |
·再创造的定义 | 第15页 |
·再创造的依据 | 第15页 |
·再创造的合理性 | 第15-16页 |
4 再创造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 第16页 |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 第16-18页 |
5 再创造的数学数学原则 | 第18-20页 |
6 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模式 | 第20-27页 |
7 实验研究 | 第27-32页 |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实验的理论依据 | 第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28-30页 |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的比较 | 第28页 |
·实验班与对照在数学再创造能力方面差异比较 | 第28-30页 |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数学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 | 第30页 |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30-31页 |
·实验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31-32页 |
8 结论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附录1 数学兴趣、态度问卷调查表 | 第35-36页 |
附录2 数学再创造能力测试卷(1) | 第36-38页 |
附录3 数学再创造能力测试卷(2)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