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金融信息化概述 | 第12页 |
·金融信息化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进程和趋势 | 第13-14页 |
·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阐述 | 第16-20页 |
·信息化基本框架 | 第16页 |
·国内外银行业数据仓库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路线阐述 | 第18-2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Teradata数据仓库技术概述 | 第21-38页 |
·数据仓库发展历史 | 第21页 |
·OLTP与OLAP | 第21-23页 |
·数据仓库的构造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仓库系统的查询特点 | 第24-25页 |
·详细数据与小结数据(Detail Data与Summary Data) | 第25-26页 |
·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Data Warehouse与Data Mart) | 第26-29页 |
·Teradata的出现 | 第29-37页 |
·Teradata数据库的设计思想 | 第30页 |
·Teradata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第30-35页 |
·Teradata的并行处理机制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Teradata技术应用于EDW的标准实施流程 | 第38-55页 |
·整体流程介绍 | 第38-39页 |
·需求与调研阶段 | 第39-43页 |
·业务访谈的流程和任务 | 第40-41页 |
·业务需求编写 | 第41页 |
·业务需求分析 | 第41-43页 |
·信息调研(Information Discovery) | 第43页 |
·设计阶段 | 第43-49页 |
·逻辑数据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物理数据库设计 | 第46-48页 |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48-49页 |
·应用设计 | 第49页 |
·开发阶段 | 第49-51页 |
·ETL开发 | 第49-50页 |
·应用开发 | 第50-51页 |
·上线部署与运维阶段 | 第51-52页 |
·系统软硬件设备安装 | 第51页 |
·数据仓库管理与维护 | 第51-52页 |
·项目收尾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企业级数据仓库逻辑数据模型设计与实施 | 第55-70页 |
·逻辑数据模型简述 | 第55-57页 |
·逻辑数据模型基本概念 | 第55页 |
·逻辑数据模型示例 | 第55-56页 |
·逻辑数据模型的重要性 | 第56-57页 |
·一个好的逻辑数据模型的评判标准和成功设计的关键 | 第57页 |
·Teradata FS-LDM综述 | 第57-59页 |
·Teradata FS-LDM简介 | 第57-58页 |
·Teradata FS-LDM结构 | 第58-59页 |
·Teradata FS-LDM在某银行的客户化实施 | 第59-69页 |
·实施策略 | 第59-61页 |
·BANK-LDM的团体域(Party Area)实施 | 第61-62页 |
·BANK-LDM的协议域(Agreement Area)实施 | 第62-63页 |
·BANK-LDM的资产域(Asset Area)实施 | 第63-64页 |
·BANK-LDM的财务域(Finance Area)实施 | 第64-65页 |
·BANK-LDM的产品域(Product Area)实施 | 第65-67页 |
·BANK-LDM实施过程中业务种类的整理 | 第67-68页 |
·在某银行的BANK-LDM管理界面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企业级数据仓库物理数据模型设计与实施 | 第70-90页 |
·物理模型优化 | 第70-75页 |
·物理模型优化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物理模型优化设计目标 | 第71页 |
·物理模型优化前提 | 第71-72页 |
·物理模型优化的主要方法 | 第72-73页 |
·脚本优化设计 | 第73页 |
·仓库翻牌调度优化设计 | 第73-74页 |
·物理模型优化测试设计 | 第74-75页 |
·某银行物理数据模型(PDM)的实施 | 第75-89页 |
·PDM设计 | 第75-80页 |
·物理模型命名 | 第80-86页 |
·部分主题标识生成规则 | 第86-87页 |
·某银行的PDM管理界面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4页 |
·总结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