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孢子囊形成过程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7页 |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大豆疫霉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大豆疫霉菌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大豆疫霉菌的生理小种 | 第12-13页 |
·大豆疫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萌发的研究 | 第13-14页 |
·大豆疫霉菌孢子囊诱导的研究 | 第14页 |
·疫霉菌的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学 | 第14-18页 |
·疫霉菌基因组 | 第14-15页 |
·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 第15-16页 |
·疫霉菌功能基因组学 | 第16-18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及其研究概况 | 第18-26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原理及步骤 | 第18-19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改进方法 | 第20-23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衍生技术 | 第23-24页 |
·mRNA差异显示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 第24-2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9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27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7页 |
·试验所用药剂 | 第27-29页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7页 |
·大豆疫霉菌的培养 | 第29页 |
·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检测 | 第29页 |
·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产生时间的检测 | 第29页 |
·取样 | 第29-30页 |
·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1页 |
·差异显示PCR反应 | 第31-3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染色 | 第32-33页 |
·差异片段回收及再扩增 | 第33-34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34-35页 |
·阳性差异片段的克隆 | 第35-36页 |
·差异片段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纯营养菌丝的获得取样时间的确定 | 第37页 |
·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cDNA的合成 | 第38-39页 |
·差异显示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DDRT-PCR引物的筛选及差异条带的获得 | 第40-42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40-41页 |
·差异条带的获得 | 第41-42页 |
·差异条带的回收与二次扩增 | 第42-43页 |
·反Northern杂交 | 第43-44页 |
·阳性差异片段的克隆 | 第44-45页 |
·差异片段的测序与分析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7页 |
·DDRT-PCR对实验材料的要求 | 第49页 |
·DDRT-PCR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 第49-50页 |
·mRNA差异显示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 第50-52页 |
·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50-51页 |
·引物组合的筛选 | 第51页 |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 | 第51-52页 |
·关于真假阳性的鉴定 | 第52页 |
·差异片段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 第52-55页 |
·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 第52-53页 |
·参与自体吞噬过程 | 第53页 |
·参与泡囊的形成 | 第53-54页 |
·与衰老过程有关 | 第54页 |
·参与油脂的合成 | 第54页 |
·参与了有毒代谢物的排出细胞过程 | 第54-55页 |
·未知功能差异片段的探讨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