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的背景及立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多载波调制理论与发展 | 第10-11页 |
·多载波调制的优点 | 第10-11页 |
·多载波调制的类型 | 第11页 |
·MC-CDMA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信道估计 | 第11-12页 |
·MIMO环境下的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12-13页 |
·信道编码 | 第13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两种MC-CDMA系统模型及SPIHT编码 | 第15-31页 |
·引言 | 第15页 |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MC-CDMA系统 | 第15-20页 |
·小波包变换与多抽样滤波器组 | 第15-16页 |
·基于小波包的WPT-CDMA系统模型 | 第16-20页 |
·基于余弦调制滤波器组的MC-CDMA系统 | 第20-24页 |
·M带滤波器组和复用转换器的完全重构条件 | 第20-23页 |
·CMFB的设计 | 第23-24页 |
·基于CMFB的MC-CDMA系统模型 | 第24页 |
·基于层次树的集分(SPIHT)算法 | 第24-30页 |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3章 多载波CDMA系统中的盲信道估计 | 第31-46页 |
·引言 | 第31页 |
·自适应可变阶的HFRANS算法 | 第31-34页 |
·传统HFRANS算法 | 第31-32页 |
·基于梯度的自适应可变步阶的HFRANS算法 | 第32-33页 |
·基于最优步阶的HFRANS算法 | 第33-34页 |
·自适应可变阶的HFRANS算法 | 第34页 |
·盲信道估计及模糊复系数盲辨识 | 第34-38页 |
·WPT-CDMA系统的盲信道估计 | 第34-36页 |
·CMFB-CDMA系统的盲信道估计 | 第36-38页 |
·仿真实验 | 第38-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多载波CDMA系统中自适应波束形成理论 | 第46-60页 |
·引言 | 第46页 |
·基于最陡下降准则的鲁棒CLMS波束形成算法 | 第46-50页 |
·MUSIC算法估计波达方向角 | 第46-47页 |
·鲁棒CLMS波束形成算法 | 第47-50页 |
·两种MC-CDMA系统中的自适应波束器的结构模型 | 第50-53页 |
·基于WPT-CDMA系统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结构模型 | 第50-52页 |
·基于CMFB-CDMA系统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结构模型 | 第52-53页 |
·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 第53-58页 |
·WPT-CDMA系统下的鲁棒CLMS算法仿真 | 第53-56页 |
·CMFB-CDMA系统下的鲁棒CLMS算法仿真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多载波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 | 第60-70页 |
·引言 | 第60页 |
·LDPC码的和积译码算法 | 第60-64页 |
·Message-Passing 算法集的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和积译码算法 | 第61-64页 |
·两种带有LDPC编码多载波系统下行链路的数学模型 | 第64-65页 |
·WPT-CDMA下行链路模型 | 第64页 |
·CMFB-CDMA下行链路模型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白噪声信道下的LDPC码译码仿真 | 第65页 |
·MC-CDMA系统下的加入LDPC与球形译码后的检测性能 | 第65-66页 |
·WPT-CDMA与CMFB-CDMA系统下行链路的图像传输性能 | 第66-68页 |
·带LDPC码的CMFB-CDMA系统上行链路的图像传输性能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