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硫代葡萄糖苷的分布 | 第13页 |
2 硫代葡萄糖苷的结构及分类 | 第13-15页 |
3 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 | 第15-17页 |
·侧链的延长 | 第15页 |
·硫代葡萄糖苷核心结构的合成 | 第15-16页 |
·侧链的修饰 | 第16-17页 |
4 硫代葡萄糖苷的降解反应及降解产物的化学特性 | 第17-19页 |
5 影响硫代葡萄糖苷存在的因素 | 第19-21页 |
·内在因素 | 第19页 |
·生长环境 | 第19-20页 |
·加工与储藏 | 第20页 |
·外源氨基酸 | 第20-21页 |
6 硫苷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7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第二章 不同甘蓝品种中硫代葡萄糖苷鉴定与含量分析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硫苷的提取 | 第35页 |
·HPLC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总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 | 第36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主要硫代葡萄糖苷成分 | 第36-37页 |
·脂肪族硫代葡萄糖苷 | 第37-39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脂肪族硫代葡萄糖苷组成以及含量 | 第37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总脂肪族硫代葡萄糖苷含量 | 第37-39页 |
·吲哚族硫代葡萄糖苷 | 第39-40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吲哚族硫代葡萄糖苷组成以及含量 | 第39页 |
·不同甘蓝品种中总吲哚族硫代葡萄糖苷含量 | 第39-40页 |
·脂肪族和吲哚族硫代葡萄糖苷在甘蓝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4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品种 | 第44页 |
·试验设计与材料处理 | 第44-45页 |
·材料制备 | 第45页 |
·硫苷的提取以及HPLC分析 | 第45页 |
·硫苷的提取 | 第45页 |
·HPLC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甘蓝硫昔总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甘蓝硫苷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甘蓝脂肪族硫苷及吲哚族硫苷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甘蓝RAA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半胱氨酸喷施后不同采收时期对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53-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页 |
·试验设计与种植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制备 | 第54页 |
·硫苷的提取以及HPLC分析 | 第54-55页 |
·硫苷的提取 | 第54页 |
·HPLC分析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对硫菅总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5页 |
·对硫苷组分以及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对脂肪族和吲哚族硫苷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半胱氨酸对甘蓝营养品质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1-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 | 第61页 |
·试验设计与种植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制备 | 第62页 |
·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62页 |
·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页 |
·半胱氨酸处理对甘蓝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62页 |
·氨基酸调控对甘蓝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附录 A:高等植物中硫苷的化学名称、分子量和类型 | 第67-71页 |
附录 B:甘蓝硫苷的HPLC图谱 | 第71-74页 |
附录 C:甘蓝照片 | 第74-75页 |
附录 D: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