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文献法 | 第11页 |
·访谈法 | 第1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1页 |
3.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的三大流派及其观点 | 第12-13页 |
·国内隐性课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7页 |
·萌芽阶段 | 第14页 |
·探索阶段 | 第14-17页 |
·科学化发展阶段 | 第17页 |
4. 隐性课程的界定 | 第17-20页 |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探讨 | 第17-19页 |
·隐性课程中“隐性”一词的内涵分析 | 第19-20页 |
·隐性课程中“课程”一词的内涵分析 | 第20页 |
·隐性课程中教学对象的分析 | 第20页 |
5. 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 第20-27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 第20-21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 第21-24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潜在性 | 第21页 |
·体育隐性课程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和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 第21-22页 |
·体育隐性课程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和影响效果的持久性 | 第22页 |
·体育隐性课程影响过程两重性和教育结果的两面性 | 第22-23页 |
·体育隐性课程评价的难量化性 | 第23-24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 第24-25页 |
·认知导向功能 | 第24页 |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功能 | 第24-25页 |
·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功能 | 第25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 | 第25-27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 | 第25-26页 |
·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 | 第26-27页 |
6.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7-46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 第27-28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 | 第28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整体认识情况 | 第29-31页 |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7.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对策 | 第46-52页 |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要遵循优选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序列性 | 第46-47页 |
·优选性原则 | 第46页 |
·适用性原则 | 第46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6页 |
·序列性原则 | 第46-47页 |
·加强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 | 第47页 |
·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分析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的分歧点 | 第47页 |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针对性 | 第47页 |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积极隐性影响因素的载体 | 第47-50页 |
·加强高校领导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 第48页 |
·建立健全明确化的体育管理规章制度 | 第48-49页 |
·营造文明和谐的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环境 | 第49-50页 |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对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 第50-52页 |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 第50-51页 |
·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 第51-52页 |
·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体育隐性课程,克服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 | 第52页 |
8.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