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市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第13-27页 |
·基本概念 | 第13-18页 |
·政府信息概念 | 第13-14页 |
·政府信息公开概念 | 第14页 |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14-16页 |
·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 第16-18页 |
·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8-19页 |
·知情权理论 | 第19-20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分析 | 第21-22页 |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分析 | 第21页 |
·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分析 | 第21-22页 |
·日本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分析 | 第22页 |
·国外信息公开发展趋势及启示 | 第22页 |
·国内信息公开实践分析 | 第22-27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概况 | 第24-25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重要规定 | 第25-27页 |
3 D市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D市政府信息公开现状 | 第27-30页 |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制 | 第27-28页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信息公开的种类 | 第29页 |
·信息公开的形式 | 第29-30页 |
·信息公开的责任 | 第30页 |
·D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政府信息公开的观念障碍 | 第30页 |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狭窄,质量不高 | 第30-31页 |
·政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第31页 |
·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有限 | 第31-33页 |
·公开形式和程序不规范 | 第33-34页 |
·缺乏监督保障、责任追究和救济机制 | 第34页 |
·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 | 第34-35页 |
·我国公民对于“知情权”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评估标准的缺失 | 第36-37页 |
·信息化水平的限制 | 第37-38页 |
4 完善D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 第38-52页 |
·转变政府和公众的观念 | 第38-39页 |
·转变政府的观念 | 第38-39页 |
·转变公民的观念 | 第39页 |
·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 第39-40页 |
·公开原则 | 第39页 |
·依法公开原则 | 第39-40页 |
·真实公正原则 | 第40页 |
·及时便民原则 | 第40页 |
·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40-42页 |
·确定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方法选择 | 第40-41页 |
·D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41-42页 |
·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程序 | 第42-46页 |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 | 第42-44页 |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 第44-46页 |
·完善政府信息获取渠道 | 第46-48页 |
·完善依申请公开这一方式 | 第46-47页 |
·完善政府网站 | 第47页 |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47-48页 |
·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价 | 第48-49页 |
·纳入目标管理体系 | 第48页 |
·重建公务员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48-49页 |
·健全第三方评价和监督体系 | 第49页 |
·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 | 第49-52页 |
·人大的监督 | 第49-50页 |
·新闻媒体的监督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政务公开工作评分标准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