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释义 | 第12-25页 |
一、五四宪法 | 第12-23页 |
(一) 五四宪法的思想来源 | 第12-18页 |
(二) 五四宪法诞生的历史条件 | 第18-21页 |
(三) 五四宪法的诞生及其内容体系 | 第21-23页 |
二、宪政秩序 | 第23-24页 |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五四宪法构建的宪政秩序 | 第25-39页 |
一、五四宪法构建的宪政秩序的应然状态 | 第25-30页 |
(一) 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 | 第25-26页 |
(二) 民主集中制下的分工合作 | 第26页 |
(三) 党政分开,依法行政 | 第26-27页 |
(四) 保护公民权利 | 第27-30页 |
二、五四宪法构建的宪政秩序的实然状态 | 第30-39页 |
(一)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 | 第30-31页 |
(二) 五四宪法的背离,宪政秩序的虚置 | 第31-39页 |
第三章 五四宪法构建的宪政秩序缺失的原因探悉 | 第39-49页 |
一、五四宪法自身的局限性 | 第39-45页 |
(一) 五四宪法对自身的至上性规定不足 | 第39页 |
(二) 政治需求的正当性抑制了五四宪法的法律性 | 第39-41页 |
(三) 五四宪法的政策性压制了其宪法性 | 第41-42页 |
(四) 五四宪法的阶段性破坏了其稳定性 | 第42-43页 |
(五) 五四宪法忽略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冲突的一面 | 第43-44页 |
(六) 五四宪法在保障监督实施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 第44-45页 |
二、近代中国社会缺少实行宪政的土壤 | 第45-49页 |
(一) 宪法的生成条件和实施基础不够完备 | 第45-47页 |
(二) 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 | 第47页 |
(三) 中国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现实启示 | 第49-56页 |
一、宪法层面 | 第49-53页 |
(一) 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 第49-50页 |
(二) 确立完善的科学的宪法理念 | 第50-51页 |
(三) 增强宪法的可操作性 | 第51-53页 |
二、社会层面 | 第53-56页 |
(一) 发展市场经济,夯实宪政秩序的经济基础 | 第53页 |
(二) 构建成熟的市民社会,奠定宪政秩序的社会基础 | 第53页 |
(三)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宪政秩序的政治法律基础 | 第53-55页 |
(四) 培育公民的宪政信仰,增强宪政秩序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资料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