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步骤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 | 第16-24页 |
·旅游流 | 第16-20页 |
·旅游流的概念 | 第16-17页 |
·旅游流的形成 | 第17页 |
·旅游流的特征 | 第17-18页 |
·旅游流的分类 | 第18-19页 |
·影响旅游流的因素 | 第19页 |
·旅游流的扩散 | 第19-20页 |
·经济联系强度 | 第20-21页 |
·经济联系强度的概念 | 第20页 |
·引力模型 | 第20-21页 |
·修正的省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 第21页 |
·耦合分析 | 第21-22页 |
·耦合的概念 | 第21-22页 |
·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其它理论模型 | 第22-24页 |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第22页 |
·空间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系统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分析 | 第24-33页 |
·区域选择依据 | 第24-26页 |
·口岸城市作为案例的依据 | 第24-25页 |
·西部三大经济区作为主体的依据 | 第25-26页 |
·口岸城市西向扩散分析 | 第26-31页 |
·北京向西部三大经济区的转移态分析 | 第27-28页 |
·上海向西部三大经济区的转移态分析 | 第28-30页 |
·广州向西部三大经济区的转移态分析 | 第30-31页 |
·口岸城市向西部三大经济区的转移态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口岸城市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强度 | 第33-39页 |
·经济联系强度概释 | 第33页 |
·口岸城市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 | 第33-39页 |
·北京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 | 第33-35页 |
·上海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 | 第35-36页 |
·广州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 | 第36-39页 |
第5章 口岸城市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与转移态耦合分析 | 第39-50页 |
·口岸城市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北京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上海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广州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口岸城市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口岸城市西向转移态与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 第43-46页 |
·北京到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和转移态耦合分析 | 第43-44页 |
·上海到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和转移态耦合分析 | 第44-45页 |
·广州到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和转移态耦合分析 | 第45-46页 |
·口岸城市西向转移与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耦合演化分析 | 第46-50页 |
·第一时间断面(2000年)口岸城市西向转移与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二时间断面(2004年)口岸城市西向转移与和两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时间断面(2007年)口岸城市西向转移与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 | 第49-5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3页 |
·研究结论探讨与对策 | 第50-51页 |
·主要工作及创新 | 第51-52页 |
·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