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退耕还林与减贫问题研究--一个基于陕北吴起县的案例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关于退耕还林与减贫问题研究综述第11-15页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12页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2-15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第15-16页
     ·研究目标第15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16-18页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退耕还林与生态减贫的理论分析第18-26页
   ·退耕还林内涵分析第18-20页
     ·退耕还林的内涵第18-19页
     ·退耕还林的核心第19-20页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分析第20-23页
     ·经济基础第21-22页
     ·政治基础第22页
     ·实践基础第22-23页
     ·法律基础第23页
   ·生态减贫理论分析第23-26页
     ·生态贫困的内涵第23页
     ·生态贫困的特征第23-24页
     ·生态脱贫的基点第24页
     ·生态脱贫的模式第24-26页
第3章 陕北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第26-33页
   ·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历程第26-27页
     ·第一次退耕还林高潮(1950年代—1978年)第26页
     ·第二次退耕还林高潮(1978年—1990年代末)第26-27页
     ·第三次退耕还林高潮(1999年---)第27页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减贫效益总体评价第27-33页
     ·陕北地区区位特征第27-28页
     ·陕北地区资源特征第28-29页
     ·陕北地区社会经济特征第29页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减贫效益评价第29-33页
第4章 退耕还林与生态减贫的"吴起模式"分析第33-41页
   ·"吴起模式"概况第33-35页
     ·吴起县区位概况第33页
     ·"吴起模式"介绍第33-35页
   ·"吴起模式"的总体评价第35-38页
     ·"吴起模式"的生态效益第35-36页
     ·"吴起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36-37页
     ·"吴起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第37-38页
     ·"吴起模式"内在机理分析第38页
   ·"吴起模式"的启示第38-41页
     ·可供借鉴的经验第38-39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1页
第5章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的生态减贫机制第41-45页
   ·"吴起模式"在陕北地区的普适性研究第41页
   ·陕北地区实现生态减贫需要的配套设施和条件第41-45页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第42页
     ·进行技术创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第42页
     ·做好保障退耕还林政策后续补贴的连续性工作第42-43页
     ·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第43-44页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和惩治毁林复耕的宣传力度第44-45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结论第45-46页
   ·讨论第46-47页
     ·论文的创新第46页
     ·论文的不足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曼地亚红豆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下一篇:鸡腿菇多糖AP1结构表征及超声提取对其结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