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32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森林资源 | 第12页 |
·森林资源利用 | 第12页 |
·森林资源评价 | 第12页 |
·立题的背景 | 第12-15页 |
·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林业政策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森林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 第16-30页 |
·森林资源利用评价状况 | 第16-26页 |
·森林资源利用评价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森林资源利用评价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森林资源利用评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线路 | 第32-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主要依托 | 第34页 |
·研究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 | 第34页 |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技术线路 | 第35-37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7-43页 |
·生态环境 | 第37-38页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气候土壤 | 第37-38页 |
·水文地质 | 第38页 |
·生物资源 | 第38-41页 |
·植被类型 | 第38-40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40-41页 |
·森林资源 | 第4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1-43页 |
4 研究数据资料的获取与处理 | 第43-66页 |
·研究主要数据资料的来源 | 第43页 |
·遥感影像数据资料 | 第43页 |
·GIS和主要图件数据资料 | 第43页 |
·外业调查及其它数据资料 | 第43页 |
·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 第43-45页 |
·遥感影像几何精校正 | 第43-44页 |
·粗略的大气校正 | 第44-45页 |
·不同景遥感影像的镶嵌和直方图匹配 | 第45页 |
·闽江流域各行政区矢量图的裁剪 | 第45页 |
·DEM数据的裁剪及地形因子的提取 | 第45-50页 |
·DEM数据的裁剪 | 第45-46页 |
·地形因子的提取 | 第46-50页 |
·气象因子数据的获取 | 第50-55页 |
·年平均降水量 | 第50-53页 |
·年平均气温 | 第53页 |
·大于等于10℃积温 | 第53-54页 |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 | 第54-55页 |
·土壤因子的获取 | 第55-64页 |
·土壤类型分布图生成 | 第55页 |
·土层厚度图生成 | 第55-56页 |
·土壤侵蚀模数图生成 | 第56-63页 |
·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图生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研究区区划及研究对象信息提取 | 第66-82页 |
·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66-68页 |
·闽江流域行政区区划 | 第66-67页 |
·闽江流域遥感影像图的裁剪 | 第67-68页 |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 第68-70页 |
·确定土地利用专题分类系统 | 第68-69页 |
·土地利用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 第69-70页 |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 第70-76页 |
·确定森林资源专题分类系统 | 第70页 |
·森林资源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 第70-76页 |
·闽江流域森林类型分布图生成 | 第76页 |
·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 | 第76-79页 |
·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区划 | 第76-79页 |
·闽江流域商品林区划 | 第79页 |
·研究单元划分 | 第79-80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及面积统计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闽江流域森林生产力空间分异及分区 | 第82-95页 |
·技术线路 | 第82页 |
·研究原理和方法 | 第82-85页 |
·研究对象和数据资料 | 第82-83页 |
·研究方法 | 第83-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2页 |
·闽江流域林地各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异 | 第85-89页 |
·闽江流域森林各生产力分区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7 闽江流域森林立地分类及分区 | 第95-113页 |
·森林立地分类技术流程 | 第95页 |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 第95-97页 |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选择 | 第97-98页 |
·水热因子 | 第97页 |
·土壤因子 | 第97-98页 |
·植被因子 | 第98页 |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98-99页 |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标准确定 | 第99-100页 |
·土壤有机质划分标准 | 第99页 |
·土层厚度划分标准 | 第99页 |
·坡向划分标准 | 第99-100页 |
·土壤侵蚀模数划分标准 | 第100页 |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命名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闽江流域森林立地类型数量及分布 | 第102-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8 闽江流域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 | 第113-136页 |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主要思路和技术流程 | 第113-115页 |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变量因子初选 | 第115-117页 |
·林分蓄积估测的遥感光谱值及比值等自变量因子选择 | 第115-116页 |
·蓄积估测的立地条件自变量因子选择 | 第116-117页 |
·蓄积估测其它因子选择 | 第117页 |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原理 | 第117-125页 |
·混合变量一阶多元回归模型 | 第117页 |
·参数β的最小二乘估计 | 第117-118页 |
·最优回归模型选择 | 第118-123页 |
·定性变量的数量化处理 | 第123-124页 |
·估测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和可行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样地数量的选择与变量因子信息提取 | 第125-127页 |
·地面样地数量选择 | 第125-126页 |
·遥感变量因子信息的提取 | 第126-127页 |
·立地环境因子信息的提取 | 第127页 |
·林分郁闭度遥感估测模型建立 | 第127-130页 |
·估测样地选择 | 第128页 |
·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128-129页 |
·精度验证和可行性分析 | 第129-130页 |
·林分郁闭度估测图生成 | 第130页 |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建立 | 第130-133页 |
·方程拟合 | 第130-131页 |
·方差分析 | 第131-132页 |
·总体预报误差分析 | 第132页 |
·林分蓄积量估测图生成 | 第132-133页 |
·闽江流域森林蓄积量分区及变化分析 | 第13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9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评价 | 第136-160页 |
·评价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6页 |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136-137页 |
·原理方法 | 第137-145页 |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137-140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140-144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144-145页 |
·评价指标选择 | 第145-152页 |
·评价对象及其分布图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145页 |
·评价指标因子初选及相应栅格数据库建立 | 第145-146页 |
·评价指标因子筛选 | 第146-15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2-154页 |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评价 | 第154-156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54-155页 |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适宜性图的生成 | 第155页 |
·闽江流域各县(市、区)森林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155-156页 |
·森林资源利用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156-1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7-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10 结论与讨论 | 第160-163页 |
·研究结论 | 第160-162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 第162页 |
·讨论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个人简介 | 第171-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172-173页 |
成果清单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