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氧化硫污染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地形特征 | 第19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19-20页 |
·行政区划 | 第19-20页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第20页 |
·能源利用情况 | 第20页 |
·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 | 第20-22页 |
3 主城二氧化硫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 第22-44页 |
·模型选择 | 第22-27页 |
·ADMS 模型简介 | 第22-24页 |
·参数设定 | 第24页 |
·模型验证 | 第24-27页 |
·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 | 第27-28页 |
·排放源分类 | 第27-28页 |
·污染源调查统计 | 第28页 |
·主城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 | 第28-44页 |
·时间分布 | 第28-34页 |
·空间变化 | 第34-41页 |
·各类污染源对主城区的贡献分担率特征 | 第41-44页 |
4 污染成因分析 | 第44-48页 |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 第44页 |
·极其不利的扩散条件 | 第44-45页 |
·特殊的地形结构 | 第44页 |
·静风频率高、小风层厚度大 | 第44-45页 |
·城市热岛环流 | 第45页 |
·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 第45-46页 |
·周边地区的影响 | 第46页 |
·环境监管有待加强 | 第46-48页 |
5 主城二氧化硫总量控制 | 第48-64页 |
·容量总量控制理论框架 | 第48-49页 |
·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测算 | 第49-53页 |
·计算范围 | 第49-50页 |
·计算基准年和规划年 | 第50页 |
·主要思路 | 第50页 |
·规划控制点及环境目标 | 第50-51页 |
·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容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第53-56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56-61页 |
·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 第61-64页 |
6 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 | 第64-78页 |
·实施区域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排放 | 第64页 |
·严格实行国家排放标准 | 第64-65页 |
·积极推进20 蒸吨/时以上燃煤锅炉的综合污染治理 | 第65-66页 |
·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工程,优化能源结构 | 第66-67页 |
·执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地方标准 | 第67页 |
·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 | 第67-68页 |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 第67-68页 |
·合理调整城市布局 | 第68页 |
·加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控体系建设 | 第68-72页 |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 第72页 |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 | 第72页 |
·建立空气质量管理系统 | 第72-74页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第74-75页 |
·严格环境执法,增加环境投资 | 第75-76页 |
·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 第75页 |
·强化管理机制 | 第75-76页 |
·加大环境投资力度 | 第76页 |
·其他措施 | 第76-78页 |
·严格控制电煤中硫的含量 | 第76页 |
·制度保障 | 第76页 |
·经济政策 | 第76-78页 |
7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