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的结构特点 | 第14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常用施工方法 | 第14-15页 |
·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 第15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桥梁施工控制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7-18页 |
·现代控制论与桥梁施工控制 | 第18-19页 |
·本文拟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桥梁施工控制原理与方法 | 第20-32页 |
·桥梁施工控制任务、内容 | 第20-22页 |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组成 | 第22-25页 |
·桥梁施工控制常用方法 | 第25-27页 |
·常用结构状态预测方法 | 第27-30页 |
·桥梁施工控制常用仪器设备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32-40页 |
·设计技术标准 | 第32页 |
·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 | 第32-33页 |
·桥梁布置 | 第33-34页 |
·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主要材料 | 第36-37页 |
·主桥箱梁施工方案 | 第37-40页 |
·主桥箱梁悬臂施工 | 第37-38页 |
·主桥箱梁合龙段施工要点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0-61页 |
·结构状态偏差产生的因素 | 第40-41页 |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2-58页 |
·计算模型 | 第42页 |
·设计参数误差对结构挠度及截面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42-56页 |
·梁段自重误差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结构刚度误差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温度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预应力损失计算参数误差影响分析 | 第50-53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系数误差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梁段施工周期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不同设计参数误差对结构应力、挠度影响程度的综合比较 | 第56-58页 |
·主要设计参数的修正 | 第58-61页 |
·目前常用的参数识别调整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58-59页 |
·采用现场测试值修正主要设计参数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仿真计算 | 第61-77页 |
·施工控制结构仿真计算主要考虑因素 | 第61-62页 |
·施工控制结构仿真计算的主要方法 | 第62-67页 |
·前进分析法 | 第62-64页 |
·倒退分析法 | 第64-66页 |
·无应力状态法 | 第66-67页 |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仿真计算模型 | 第67-69页 |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6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施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工作内容 | 第67-68页 |
·计算参数选用 | 第68-69页 |
·施工控制初期的设计复核计算 | 第69-71页 |
·施工控制文件的计算 | 第71-75页 |
·应力控制文件的计算 | 第71页 |
·主桥线型控制文件的计算 | 第71-75页 |
·悬臂浇筑梁段预拱度设置原理 | 第72-73页 |
·悬臂浇筑梁段立模标高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合龙顶推力的计算方法 | 第75页 |
·施工过程结构实时跟踪分析 | 第75-77页 |
第六章 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监控 | 第77-91页 |
·悬臂箱梁挠度变形控制 | 第78-84页 |
·主梁标高测点布置 | 第78-79页 |
·主梁标高观测 | 第79-80页 |
·主梁挠度控制 | 第80-82页 |
·合龙段的控制 | 第82-83页 |
·线型控制结果 | 第83-84页 |
·应力监测 | 第84-88页 |
·钢绞线预应力损失测试 | 第88-89页 |
·温度观测 | 第89-91页 |
·测点布置 | 第90页 |
·温度观测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附录Ⅰ 主桥箱梁各施工工况实测应力值与计算应力值对照表(正应力) | 第95-98页 |
附录Ⅱ 各截面计算预拱度 | 第98-99页 |
附录Ⅲ 最大悬臂阶段各节点(桥面系)计算累计位移值 | 第99-101页 |
附录Ⅳ 成桥阶段各节点(桥面系)计算累计位移值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