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一、引子 | 第7-8页 |
| 二、动员式“禁麻” | 第8-16页 |
| (一) “禁麻”之声 | 第8-9页 |
| (二) “禁麻”:师出有名 | 第9-11页 |
| (三) 压力体制与政治承包 | 第11-16页 |
| 三、抗争:弱者的选择 | 第16-24页 |
| (一) 道义生存 | 第16-17页 |
| (二) 从上访开始 | 第17-18页 |
| (三) 缠访 | 第18-23页 |
| (四) 除了上访还是上访 | 第23-24页 |
| 四、回应:信访局的策略实施 | 第24-29页 |
| (一) “预警” | 第24页 |
| (二) “通气” | 第24-26页 |
| (三) “谁的孩子谁抱走” | 第26页 |
| (四) 回归常态的信访接访 | 第26-29页 |
| 五、探究:事件中的信访制度 | 第29-36页 |
| (一) 实践中的信访演变 | 第29-30页 |
| (二) 事件中的三方立场 | 第30-32页 |
| (三) 制度中的功能呈现 | 第32-36页 |
| 六、延伸:信访制度研究的两个视角 | 第36-39页 |
| (一) 利益分化时代的群体利益表达 | 第36-37页 |
| (二) 风险社会的地方政府治理与信访制度 | 第37-39页 |
| 七、余论:信访制度的再定位 | 第39-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