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校训的涵义及来源 | 第9-12页 |
(一) 校训的涵义 | 第9页 |
(二) 校训的来源 | 第9-12页 |
二、中国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的拟订 | 第12-16页 |
(一) 圣约翰大学校训的拟定 | 第12-13页 |
(二) 金陵大学校训的拟定 | 第13-15页 |
(三) 燕京大学校训的拟定 | 第15-16页 |
三、知名教会大学校训拟定后的变化 | 第16-23页 |
(一) 圣约翰大学校训拟定后的变化 | 第16-18页 |
(二) 金陵大学校训拟定后的变化 | 第18-19页 |
(三) 燕京大学校训拟定后的变化 | 第19-23页 |
四、知名教会大学校训与拟定者的教育思想 | 第23-38页 |
(一) 圣约翰大学校训与卜舫济的教育思想 | 第23-28页 |
(二) 金陵大学校训与陈裕光的教育思想 | 第28-33页 |
(三) 燕京大学校训与司徒雷登的教育思想 | 第33-38页 |
五、对中国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的评价 | 第38-43页 |
(一) 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的积极影响 | 第38-41页 |
(二) 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的消极影响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