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同步脱氮除磷的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1章 水环境中氮、磷概述 | 第13-15页 |
| ·水环境中氮、磷的形态 | 第13-14页 |
| ·水环境中氮的形态 | 第13页 |
| ·水环境中磷的形态 | 第13-14页 |
| ·水环境中氮、磷的来源 | 第14页 |
| ·水环境中氮的来源 | 第14页 |
| ·水环境中磷的来源 | 第14页 |
| ·污、废水脱氮除磷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第2 章 脱氮、除磷理论与工艺 | 第15-47页 |
| ·脱氮理论与工艺 | 第15-32页 |
| ·物化法脱氮 | 第15-16页 |
| ·废水生物脱氮原理 | 第16-21页 |
| ·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第24-25页 |
|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 第25-32页 |
| ·除磷理论与工艺 | 第32-47页 |
| ·物化法除磷 | 第32页 |
| ·废水生物除磷理论 | 第32-41页 |
| ·废水生物除磷工艺 | 第41-43页 |
| ·废水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 第43-47页 |
| 第3章 SBR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47-50页 |
| ·SBR 技术的发展 | 第47页 |
| ·SBR 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 ·SBR 工艺特点 | 第48-49页 |
| ·SBR 工艺应用 | 第49-50页 |
| 第4章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50-53页 |
| ·课题背景 | 第50页 |
| ·研究内容 | 第50页 |
| ·本研究与传统脱氮除磷的区别 | 第50-51页 |
| ·实验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 ·水样的处理和保存 | 第51页 |
|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 第5章 内循环SBR 同步脱氮除磷研究 | 第53-63页 |
|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53-55页 |
| ·反应装置及运行方法 | 第53-54页 |
| ·分析设备 | 第54页 |
| ·实验用水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 ·长期运行中COD、TIN、TP 的变化 | 第55-57页 |
| ·典型周期内各参数的变化 | 第57-60页 |
| ·温度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 第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6章 SBR 无厌氧段生物除磷研究 | 第63-75页 |
| ·研究背景 | 第63-64页 |
|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64-65页 |
| ·反应装置及运行方法 | 第64页 |
| ·分析设备 | 第64页 |
| ·实验用水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 ·长期运行中两反应器TP 的变化 | 第65-66页 |
| ·典型周期内TP 的去除与能量物质PHB 的积累 | 第66-68页 |
| ·硝酸盐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 第68-70页 |
| ·本研究中磷的去向 | 第70-71页 |
| ·碳源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 第71-73页 |
| ·讨论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 附录 B COD 微波消解滴定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