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结构和思路 | 第10-11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相关问题综述 | 第13-25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 | 第13页 |
·对外贸易的作用 | 第13-14页 |
·“发展水平”的界定 | 第14-15页 |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传统贸易理论 | 第15-16页 |
·国际贸易新理论 | 第16-18页 |
·贸易保护理论 | 第18-19页 |
·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国际贸易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 第19-20页 |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5-39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目的、思路和原则 | 第25-27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目的 | 第25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 第25-26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26-27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指标解释 | 第27-32页 |
·对外贸易“规模”水平指标 | 第29-30页 |
·对外贸易“结构”水平指标 | 第30-31页 |
·对外贸易“速度”水平指标 | 第31-32页 |
·对外贸易“效益”水平指标 | 第32页 |
·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7页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 第33-36页 |
·熵值法(Entropy) | 第36-37页 |
·评价模型的数据标准化及综合指数计算 | 第37-39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7-38页 |
·评价模型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8-39页 |
第四章: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评价过程 | 第39-57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纵向评价 | 第39-47页 |
·纵向评价体系的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 第39-41页 |
·纵向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5页 |
·纵向评价结果 | 第45-47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横向评价 | 第47-57页 |
·横向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 第47-52页 |
·横向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确定 | 第52页 |
·横向评价结果 | 第52-57页 |
第五章: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研究分析 | 第57-81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规模”水平分析 | 第57-64页 |
·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规模”水平分析 | 第57-59页 |
·“规模”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59-64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结构”水平分析 | 第64-70页 |
·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结构”水平分析 | 第64-66页 |
·“结构”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66-70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速度”水平分析 | 第70-74页 |
·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速度”水平分析 | 第70-72页 |
·“速度”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72-74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效益”水平分析 | 第74-77页 |
·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效益”水平分析 | 第74-76页 |
·“效益”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76-77页 |
·基于评价结果的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分析 | 第77-81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第六章: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 第81-89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 第81-84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势 | 第81-82页 |
·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不足 | 第82-84页 |
·提高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84-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中文摘要 | 第98-100页 |
ABSTRACT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