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1 引言 | 第14-24页 |
| ·病害危害调查的内容 | 第14-15页 |
| ·植物病害病原鉴定的主要方法 | 第15-21页 |
| ·植物真菌病害的鉴定 | 第15-19页 |
| ·传统真菌分类、鉴定方法 | 第15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5-19页 |
| ·新的病原菌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9页 |
| ·植物细菌病害的鉴定 | 第19-21页 |
| ·传统的细菌学分类、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20-21页 |
| ·核桃病害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核桃炭疽病 | 第21页 |
| ·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 | 第21-22页 |
| ·核桃黑斑病 | 第22页 |
| ·核桃溃疡病与枯梢病 | 第22页 |
| ·核桃白粉病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病原分离的寄主植物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用菌株 | 第24页 |
| ·试验用培养基及配方 | 第24页 |
| ·生化试剂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 ·病害危害的田间调查 | 第25-26页 |
| ·调查地点 | 第25页 |
| ·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31页 |
| ·病原的分离和纯化 | 第26-27页 |
| ·病原的培养学观察 | 第27页 |
| ·病原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 ·病原菌分子鉴定 | 第27-30页 |
| ·致病性测定试验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7页 |
| ·病害危害的田间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 ·核桃炭疽病 | 第32-39页 |
| ·核桃炭疽病的发病症状 | 第32页 |
| ·菌落特征观察 | 第32-34页 |
| ·病原形态鉴定 | 第34-39页 |
| ·分生孢子盘及子实体形态 | 第34页 |
| ·分生孢子形态 | 第34-35页 |
| ·附着胞形态 | 第35-36页 |
| ·炭疽病病原的rDNA-ITS 序列分析 | 第36-39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39页 |
| ·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和核桃黑斑病 | 第39-53页 |
| ·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发病症状 | 第40页 |
| ·核桃黑斑病发病症状 | 第40-41页 |
| ·病原的分离 | 第41-42页 |
| ·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的鉴定 | 第42-49页 |
| ·菌落培养特征观察 | 第42-43页 |
| ·形态鉴定 | 第43-45页 |
| ·ITS 及引物OPA2-1、OPA1-3 区段序列对链格孢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9页 |
| ·病原细菌的鉴定 | 第49-51页 |
| ·细菌菌落培养特征观察 | 第50页 |
| ·细菌菌体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 ·细菌ITS 分子鉴定 | 第51页 |
| ·病原致病性测定试验 | 第51-53页 |
| ·链格孢致病性检测 | 第51-52页 |
| ·细菌致病性试验 | 第52-53页 |
| ·核桃溃疡病 | 第53-55页 |
| ·核桃溃疡病发病症状 | 第53页 |
| ·溃疡病病原培养学及形态学鉴定 | 第53-54页 |
| ·葡萄座腔球菌的ITS 鉴定 | 第54页 |
| ·葡萄座腔球菌致病性测定 | 第54-55页 |
| ·核桃枯梢病 | 第55-57页 |
| ·核桃枯梢病发病症状 | 第55页 |
| ·枯梢病培养学及形态学鉴定 | 第55-56页 |
| ·拟茎点霉的ITS 鉴定 | 第56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65页 |
| ·关于核桃病害危害的调查 | 第57页 |
| ·关于核桃炭疽病的危害及其病原鉴定 | 第57-59页 |
| ·关于核桃黑斑病和褐色顶端坏死病 | 第59-63页 |
| ·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和黑斑病症状的差别 | 第59-60页 |
| ·核桃顶端坏死病和黑斑病病原的鉴定 | 第60-63页 |
| ·关于成团泛菌 | 第60-61页 |
| ·关于核桃黄单胞杆菌 | 第61页 |
| ·关于链格孢属真菌 | 第61-63页 |
| ·关于核桃溃疡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 第63-64页 |
| ·关于核桃枯稍病病原的鉴定 | 第64-65页 |
| 5 结论 | 第65-66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 7 附录 | 第77-78页 |
| 8 致谢 | 第78-79页 |
| 9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