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论概述 | 第9-13页 |
一、科学知识增长论产生的科学、哲学背景 | 第9-10页 |
(一) 康德的影响 | 第9-10页 |
(二) 爱因斯坦的影响 | 第10页 |
二、科学知识增长论概述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论视角下的科学探究 | 第13-27页 |
一、问题贯穿科学探究的始终 | 第13-15页 |
(一)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 第13-14页 |
(二) 问题的理解和深化 | 第14-15页 |
(三) 探究的“终点”:新的科学问题 | 第15页 |
二、展现科学探究个人的一面:在曲折反复中尝试和清除错误 | 第15-21页 |
(一) 可错性是人的本性,同时也是科学的属性 | 第16页 |
(二) 公众和个人视域中的科学探究 | 第16-17页 |
(三) 科学探究:尝试与清除错误的过程 | 第17-19页 |
(四) 试错法 | 第19-21页 |
三、提倡两种精神: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 | 第21-25页 |
(一) “大胆猜想”的创造精神 | 第21-23页 |
(二) “严格反驳”的批判精神 | 第23-25页 |
四、基于科学知识增长论的科学探究模型 | 第25-27页 |
结语 | 第27-29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27页 |
二、遗留的问题和不足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后记 | 第31-3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