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理论论文--工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

生态工业园系统的演化与调控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选题的背景第15-17页
   ·生态工业系统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7-25页
     ·生态工业系统建模方法的发展第22-24页
     ·生态工业系统方法的研究第24-25页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标和意义第25-27页
     ·研究目标第26页
     ·理论意义第26-27页
     ·实用价值第27页
   ·本文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第27-30页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7-28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28-30页
第二章 生态工业园系统演化研究的基本理论第30-48页
   ·复杂性科学及其研究内容第30-34页
     ·复杂系统理论发展背景和过程概述第30-32页
     ·复杂系统理论基本思想与概念第32-34页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第34-37页
   ·生态工业园系统: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第37-42页
   ·基于多主体建模方法第42-45页
   ·CAS 的建模试验平台第45-48页
第三章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逻辑模型第48-60页
   ·概述第48-51页
   ·生态工业系统中主体及其属性第51-52页
   ·生态工业共生主体及产业共生规则第52-55页
   ·产业共生体与工业剩余物交换食物链第55-57页
   ·生态整合和生态工业园区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演化聚集的定量分析第60-80页
   ·概述第60页
   ·基于遗传算法的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演化分析第60-71页
     ·染色体结构设计和遗传算子第63-66页
     ·生态工业园区遗传算法第66-69页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第69-71页
   ·生态工业园区中产业剩余物交换的规划建模第71-78页
     ·规划模型目标第71页
     ·剩余物交换规划模型构建第71-73页
     ·规划模型的变换及应用分析第73-76页
     ·实例计算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演化聚集的定性分析第80-98页
   ·概述第80-81页
   ·生态工业园系统的演化第81-86页
     ·生态工业园系统结盟稳定性分析第81-82页
     ·对生态工业园系统的协调控制机制博弈模型第82-83页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演化博弈模型第83-86页
   ·生态工业园水资源供给调配管理模型第86-91页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给描述第86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模型抽象第86-89页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模型的算法设计第89-90页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模型的实现第90-91页
   ·工业剩余物交换网络演化特性分析第91-96页
     ·生态工业园区剩余物交换网的复杂网络特征第91-92页
     ·生态工业园区剩余物交换的复杂网络模型第92-94页
     ·生态工业园区的复杂网络模型的运行求解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基于 Swarm 平台的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仿真第98-128页
   ·概述第98-102页
     ·关于 Swarm 和 Objective C第100页
   ·2 Swarm 2.2 的下载和安装第100-101页
     ·实现一个 Swarm 仿真应用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基本结构第101-102页
   ·基于多主体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型第102-111页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的仿真实现第111-114页
   ·生态工业园区系统仿真及其调控运行结果分析第114-124页
     ·环境参量的调控变化对演化的影响第116-119页
     ·生态工业剩余物食物链中节点的变迁对演化的影响第119-121页
     ·外部市场的变化对演化的影响第121-122页
     ·剩余物治理成本的调控对系统的影响分析第122-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8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28-138页
   ·基本结论第129-130页
   ·主要贡献第130-131页
   ·遗留问题第131页
   ·应用前景第131-138页
     ·剩余物交换网的功能架构第132-134页
     ·剩余物交换网系统层次结构第134-135页
     ·应用展望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语中的类比构词及其翻译--语言模因视角
下一篇:标志设计认知心理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