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胶体和优势流对镉环境行为的影响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土壤胶体和优势流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第15-44页
 1.前言第15-17页
 2.胶体的来源第17-21页
     ·胶体的活化(mobilization)第17-20页
     ·胶体沉淀(precipitation)的形成第20-21页
 3.胶体与污染物的结合第21-23页
     ·胶体吸附污染物的机理第21页
     ·影响胶体吸附污染物的因素第21-23页
 4.多孔介质中胶体促进的污染物迁移第23-28页
     ·胶体促进的放射性核素迁移第24-25页
     ·胶体促进的其它污染物迁移第25-27页
     ·胶体对污染物运移的抑制作用第27-28页
 5.运动胶体-污染物的固定机制第28-31页
 6.优势流对胶体迁移的影响第31-33页
     ·优势流的成因第31-32页
     ·优势流对胶体和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第32-33页
     ·优势流研究方法第33页
 7.小结与本文的技术路线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44页
第二章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第44-55页
 1.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供试土壤第45页
     ·土壤各粒级组分的分离(湿筛法+沉降法+离心法)第45-46页
     ·各粒级组分对镉的等温吸附试验第46页
     ·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第46页
     ·影响各组分吸附镉的因素的初步评估第46页
 2.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土壤各粒级组分对镉的等温吸附及各组分对土壤吸附镉的贡献第46-49页
     ·利用SPSS研究四种因素对各组分吸附镉的影响第49-52页
 3.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55-64页
 1.材料与方法第56页
     ·研究材料第56页
     ·动力学、热力学试验方法第56页
 2.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镉在不同粒级组分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第56页
     ·吸附动力学过程模拟第56-61页
       ·一级动力学模型第57-58页
       ·二级动力学模型第58-59页
       ·颗粒内扩散第59-61页
     ·吸附热力学第61-62页
 3.结论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四章 土壤胶体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第64-86页
 1.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研究材料第65页
     ·盆栽试验设计第65-66页
   ·Cd污染基质对镉的解吸试验第66页
   ·样品与数据分析第66-67页
 2.结果与讨论第67-80页
     ·三种基质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67-74页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第67-70页
       ·不同处理对黑麦草吸收和累积镉的影响第70-74页
     ·不同基质镉生物有效性差异的原因第74-80页
     ·不同处理对土壤pH与镉形态的影响第74-78页
       ·EDTA对三种污染基质解吸镉的影响第78-80页
     ·各分析项目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第80页
 3.结论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第五章 胶体和优势流对镉迁移的影响:模拟大孔隙土柱试验第86-106页
 1.材料与方法第87-91页
     ·供试土壤第87页
     ·供试胶体和DOM第87页
     ·土柱的制备第87-88页
     ·试验设置第88-89页
     ·分析项目与方法第89-91页
 2.结果与讨论第91-100页
     ·淋出液pH变化动态第91-92页
     ·淋出液EC变化动态第92-93页
     ·淋出液胶体浓度变化动态第93-94页
     ·淋出液DOM变化动态第94页
     ·淋出液中Cd变化动态第94-97页
     ·土柱中Cd的含量及垂直分布第97-100页
 3.结论第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第六章 胶体和优势流对镉迁移的影响:田间试验第106-126页
 1.材料与方法第107-110页
     ·田间准备与试验设置第107页
     ·土壤胶体和DOM的提取及淋洗液的配制第107-108页
     ·田间试验与取样过程第108-109页
     ·分析项目与方法第109-110页
     ·数据分析第110页
 2.结果与讨论第110-120页
     ·亮蓝与镉在剖面上的分布第110-116页
       ·照片分析第110-111页
     ·描述性统计第111-113页
     ·地统计学分析第113-116页
     ·染色剂与镉在基质中的运移第116-117页
     ·染色剂与镉在大孔隙区域的运移第117-119页
     ·各处理不同测定项目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第119-120页
 3.结论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全文结论第126-127页
主要创新点第127-128页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向量及其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嵌入式Web技术的热释电系数测量仪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