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劳务输出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国际劳务合作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概述 | 第11-17页 |
| ·国际劳务合作的定义与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 ·国际劳务合作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 ·国际劳务合作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 ·对外劳务输出的种类与方式 | 第14-17页 |
| ·劳务种类 | 第14-15页 |
| ·对外劳务输出主要方式 | 第15-17页 |
| 第2章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国际法律环境 | 第17-26页 |
| ·国际劳工组织立法 | 第17-18页 |
| ·各劳务输入国的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影响 | 第18-23页 |
| ·GATS与国际劳务贸易 | 第23-26页 |
| ·GATS有关对外劳务的基本规定 | 第23-24页 |
| ·GATS有关劳务输出的原则 | 第24页 |
| ·GATS的有限承诺制 | 第24-25页 |
| ·GATS对我国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第3章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制度 | 第26-39页 |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立法状况 | 第26-27页 |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体制 | 第27-34页 |
| ·分类管理制 | 第27-28页 |
| ·许可证制度 | 第28-30页 |
| ·备用金制度 | 第30页 |
| ·培训制度 | 第30-32页 |
| ·出国(境)管理制度 | 第32-33页 |
| ·合同管理及项目审查制度 | 第33-34页 |
|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法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 ·欠缺对外劳务合作的基本法 | 第34-35页 |
| ·现有法规的法律效力低 | 第35-36页 |
| ·行政许可缺少法律依据 | 第36页 |
| ·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空白 | 第36-37页 |
| ·救济手段缺乏可操作性 | 第37页 |
| ·有关规定与“走出去”战略的精神不符 | 第37页 |
| ·管理漏洞 | 第37-38页 |
|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 第38页 |
| ·国际合作不足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9-46页 |
| ·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关系 | 第39-43页 |
| ·劳务合作合同的法律关系 | 第39-40页 |
| ·外派劳务企业与劳务人员之间外派合同的法律关系 | 第40-41页 |
| ·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协议书体现的法律关系 | 第41-42页 |
| ·境外就业劳动合同的法律关系 | 第42-43页 |
| ·对外劳务输出合同的法律适用 | 第43-46页 |
|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第43页 |
| ·国际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和补充 | 第43-44页 |
| ·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44-45页 |
| ·我国相关规定 | 第45-46页 |
| 第5章 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的若干建议 | 第46-52页 |
| ·加强劳务输出立法,依法规范劳务输出活动 | 第46-47页 |
| ·加强针对性立法 | 第46页 |
| ·劳务输出应依法管理 | 第46-47页 |
| ·加强政府在劳务输出人员权益保护中的作用 | 第47-49页 |
| ·强化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 第47-48页 |
| ·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人员安全保障的预警和处理机制 | 第48-49页 |
|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大力推动劳务贸易发展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