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高校教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高校教师的任务及工作特点 | 第18-20页 |
·教师绩效的内涵及特性 | 第20-22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 第22-24页 |
第3章 西方高校教师评价做法及经验借鉴 | 第24-32页 |
·国外教师评价的做法 | 第24-29页 |
·美国高校教师评价方法综述 | 第24-27页 |
·日本教师评价制度综述 | 第27-28页 |
·英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综述 | 第28-29页 |
·国外高校教师评价对我们的启示 | 第29-32页 |
·应注重评价的连续性,增加毕业生对教师的评价 | 第30页 |
·继续加强和完善学生评教体系,注意多种方法并用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概况 | 第32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现存问题分析 | 第32-36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缺少科学的价值观做导向 | 第32-33页 |
·高校教师评价缺乏科学定位 | 第33-34页 |
·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区别性 | 第34-35页 |
·评价方法单一 | 第35-36页 |
·现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问题之归因分析 | 第36-38页 |
·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6页 |
·高校和教师双方的内部冲突 | 第36-38页 |
第5章 科学构建高校教师评价新体系 | 第38-68页 |
·高校教师评价的原则 | 第38-40页 |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第38-39页 |
·全面客观原则 | 第39页 |
·实用性原则 | 第39页 |
·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 | 第39-40页 |
·教育性和激励性原则 | 第40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分析 | 第40-45页 |
·建立高校教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程序 | 第40-42页 |
·教师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42-43页 |
·评价的内容 | 第43-45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5-56页 |
·层次分析法(AHP)——科学地确定评价元素的权重 | 第46-52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56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优势 | 第56页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6-65页 |
·应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 第56-62页 |
·大学教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2-6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65-68页 |
第6章 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8-71页 |
·对高校教师评价进行科学定位 | 第68-69页 |
·评价过程要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 | 第69页 |
·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系统 | 第69-70页 |
·构建多元化的业绩评估体系 | 第70-7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