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表录 | 第17-20页 |
图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2-4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分析 | 第22-27页 |
1.山区是一种典型特征的地域社会 | 第22-25页 |
2.山区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跨世纪全球战略问题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27-30页 |
1、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人口数量增长同等重要 | 第27-29页 |
2、贵州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 | 第29页 |
3、山区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更多的是人口空间结构问题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回顾 | 第30-33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回顾 | 第33-3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5-40页 |
1.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37页 |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3.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人口空间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40-52页 |
第一节 人口空间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40-45页 |
1.人口空间结构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 第40-41页 |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41-45页 |
第二节 人口空间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45-52页 |
1.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5-47页 |
2.人口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 第47-52页 |
第三章 贵州人口发展及空间分布概况 | 第52-72页 |
第一节 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贵州人口发展简况 | 第53-56页 |
第三节 人口空间结构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 第56-62页 |
1.人口空间分布现状总体概况 | 第56-57页 |
2.县级区域人口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3.人口垂直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4.东南、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5.不同类型地貌区人口分布特征 | 第62页 |
第四节 人口质量空间结构的内涵特征 | 第62-72页 |
1.人口文化素质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6页 |
2.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6-72页 |
第四章 人口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72-96页 |
第一节 人口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72-82页 |
1.人口空间分布与山地高原地势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72-77页 |
2.人口空间分布与喀斯特地质条件的相关分析 | 第77-80页 |
3.人口空间分布与石漠化强度分析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人口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82-86页 |
1.人口数量、密度与经济发展 | 第83-84页 |
2.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3.人口质量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相关分析 | 第85-86页 |
第三节 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评价 | 第86-96页 |
1.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的内涵 | 第86-87页 |
2.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方法 | 第87-88页 |
3.贵州省人口分布合理性的评价 | 第88-94页 |
4.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分析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人口空间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分析 | 第96-111页 |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人口空间结构演变轨迹 | 第96-101页 |
1.人口规模的地域变迁 | 第96-98页 |
2.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密度的变迁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建国以来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 第101-106页 |
1.不同阶段人口分布比例的增长变化 | 第101-103页 |
2.不同阶段人口密度的变化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人口分布重心与人口集中指数的历史变迁 | 第106-111页 |
1.人口分布重心及其运动轨迹 | 第106-109页 |
2.人口与土地分布的历史变迁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相关特征定量分析 | 第111-130页 |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地区人口分布差异关系分析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人口年龄、性别空间结构差异性分析 | 第114-119页 |
1.人口年龄结构空间变动特点 | 第114-117页 |
2.人口性别结构的时间空间变化分析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人口质量空间结构时序变动分析 | 第119-124页 |
1.人口文化素质时间变化分析 | 第119-120页 |
2.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变动 | 第120-124页 |
第四节 人口产业空间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 第124-130页 |
1."配第—克拉克定理"与人口产业结构三种模式 | 第124-126页 |
2.贵州省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126-128页 |
3.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与经济和自然环境要素的动态分析 | 第130-153页 |
第一节 贵州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变动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130-135页 |
1.贵州经济变动基本特征 | 第130-132页 |
2.人口波动的基本特征 | 第132-133页 |
3.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分析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35-144页 |
1.有关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文献及其规律综述 | 第135-136页 |
2.贵州山地环境下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分析 | 第136-142页 |
3.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经济发展因素作用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人口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动态分析 | 第144-153页 |
1.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关系 | 第145-148页 |
2.耕地面积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人口增长关系分析 | 第148-153页 |
第八章 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其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 第153-171页 |
第一节 贵州省人口城镇化发展阶段及现状特征分析 | 第153-155页 |
1.人口城镇化的阶段性划分 | 第153-154页 |
2.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 第154-155页 |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因素的协调性分析 | 第155-163页 |
1.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性分析 | 第155-159页 |
2.贵州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性分析 | 第159-163页 |
第三节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3-166页 |
1.县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特征 | 第163-164页 |
2.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要素灰色关联分析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山地自然环境与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 第166-171页 |
1.城镇化发展与山地环境的限制性分析 | 第167-168页 |
2.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168-171页 |
第九章 迁移流动人口空间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 第171-186页 |
第一节 迁移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第171-177页 |
1.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与形态 | 第171-172页 |
2.迁移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2-173页 |
3.迁移流动人口质量结构分析 | 第173-175页 |
4.迁移流动人口的动因特征 | 第175-177页 |
第二节 山地条件下迁移流动人口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 | 第177-180页 |
1.山地环境下人口迁移流动理论分析 | 第177-178页 |
2.迁移流动人口与社会环境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 | 第178-180页 |
第三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贫困治理 | 第180-186页 |
1.山地环境与贫困分布的地理耦合 | 第180-182页 |
2.人口迁移流动是山区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 第182-184页 |
3.人口迁移流动对山区贫困治理的成效分析 | 第184-186页 |
第十章 推动人口梯度转移及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 | 第186-199页 |
第一节 山区劳动力转移迟缓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索 | 第186-191页 |
1.地缘文化和历史情节 | 第186-187页 |
2.二元经济结构 | 第187-189页 |
3.二元社会结构 | 第189-190页 |
4.低下的人口素质 | 第190-191页 |
5.山区贫困化 | 第191页 |
第二节 推动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及合理分布模式及有关政策保障 | 第191-199页 |
1.人口梯度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192-193页 |
2.推动贵州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及合理分布构思 | 第193-199页 |
第十一章 论文重要结论 | 第199-205页 |
一、人口规模分布与可持续发展 | 第199-200页 |
二、人口质量空间与可持续发展 | 第200-201页 |
三、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01-202页 |
四、人口时空分布对耕地的影响 | 第202页 |
五、人口分布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第202-203页 |
六、人口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第203页 |
七、人口迁移流动空间与可持续发展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4页 |
后记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