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基本理论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创新之处或个人贡献 | 第11-13页 |
| 2 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 第13-17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税收制度 | 第13页 |
| ·税制结构 | 第13-14页 |
|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 第14页 |
| ·中国早期税收制度的产生(夏、商、西周) | 第14-17页 |
| ·夏朝《禹贡》中的税制思想 | 第15页 |
| ·西周《周礼》中的税制思想 | 第15-17页 |
| 3 中国古代独特的“寓税于利”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17-22页 |
| ·桑弘羊的税制改革及其理财思想 | 第17-19页 |
| ·“寓税于利”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17-18页 |
| ·评价 | 第18-19页 |
| ·刘晏的税制改革及其理财思想 | 第19-22页 |
| ·刘晏的理财活动 | 第19-20页 |
| ·“税民所急”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20页 |
| ·“培养民力、扩大税源”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20页 |
| ·评价 | 第20-22页 |
| 4 封建社会前期的田制改革与税制改革思想(先秦—唐中叶) | 第22-32页 |
| ·商鞍变法中的田制与税制改革思想 | 第22-24页 |
| ·背景 | 第22页 |
| ·内容 | 第22-24页 |
| ·改革意义 | 第24页 |
| ·曹操的租调制改革及赋税思想 | 第24-27页 |
| ·屯田制—新的赋税基础 | 第24-25页 |
| ·租调制与税负平衡思想 | 第25-26页 |
| ·评价 | 第26-27页 |
| ·租庸调制改革及赋税思想 | 第27-32页 |
| ·均田制与重视生产思想 | 第27-29页 |
| ·租庸调制改革 | 第29-30页 |
| ·评价 | 第30-32页 |
| 5 封建社会后期以资产征税、赋税征钱为主的税制管理思想(唐中叶—明清) | 第32-45页 |
| ·杨炎的税制改革思想 | 第32-35页 |
| ·两税法 | 第32-33页 |
| ·“量出制入”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33-34页 |
| ·“两税法”对税制改革的意义 | 第34-35页 |
| ·王安石的税制改革思想 | 第35-39页 |
| ·青苗法和免役法 | 第36-37页 |
| ·“摧抑兼并、均平赋役”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37-38页 |
| ·评价 | 第38-39页 |
| ·张居正的税制改革思想 | 第39-42页 |
| ·一条鞭法 | 第39-40页 |
| ·“农商利益兼顾”的税收管理思想 | 第40页 |
| ·评价 | 第40-42页 |
| ·清朝“摊丁入地”法对税制改革的完成 | 第42-45页 |
| ·摊丁入地法 | 第42页 |
| ·“摊丁入地”法对税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 第42-45页 |
| 6 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税制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45-50页 |
| ·税负平衡思想与当代的税负公平原则 | 第45页 |
| ·简化税种,降低税率,扩大税基 | 第45-47页 |
| ·中国当代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 第47-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