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绪论第13-19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第13页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问题第13-14页
     ·建立风景旅游规划评价体系的迫切性第14页
     ·AVC理论的提出第14-15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评价体系第15页
   ·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研究对象第15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国内外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评价与实践进展研究第1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评价体系确立第1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评价案例验证第16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标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框架研究第19-35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相关概念辨析第19-22页
     ·环境容量第20-2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第21页
     ·基于AVC的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第21-22页
   ·相关理论研究及成果第22-23页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第22-23页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第23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概念建构第23-31页
     ·适应观的引入第23-26页
       ·适应性概念第23-24页
       ·适应观的思想基础第24-2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方法基础第2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概念第26-31页
       ·承载力的策动第26-27页
       ·承载自由度第27页
       ·承载力组织第27-28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定义第28-30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构成体系第30-31页
   ·支撑学科和理论第31-35页
     ·旅游地理学第31页
     ·景观生态学第31页
     ·心理学及其分支第31-32页
     ·旅游经济学第32-33页
     ·AVC理论第33-35页
第三章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第35-6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系统模型分析第35-3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主体和体系第36-4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主体第36-40页
       ·使用者第36-38页
       ·设计者第38-39页
       ·决策者第39-40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体系第40-4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基础第41-46页
     ·经济效益第42-43页
     ·社会效益第43-44页
     ·环境效益第44-45页
     ·综合效益第45-4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标准第46-49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分析第46-48页
       ·客观因素第47页
       ·主观因素第47页
       ·主客观结合因素第47-48页
       ·相关因素第48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和判定模式第48-49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第49-5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评价方法第51-61页
     ·单因素承载力评价方法第51-52页
     ·特尔菲法第52-53页
     ·人类对生物量的占用评价第53页
     ·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测方法第53-54页
     ·生态足迹方法第54页
     ·能值分析法第54-55页
     ·生态系统弹性力指标分析法第55-56页
     ·AHP综合评价方法第56-61页
       ·原理第56-58页
       ·方法步骤第58-60页
       ·优缺点分析第60-61页
第四章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管理实施系统研究第61-70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组织程序第61-65页
     ·社会参与的概念和内涵第61-62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社会参与系统第62-65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法规制度第65-67页
     ·基本概念和特征第65-67页
       ·基本概念第65-6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管理控制的可实施性条件第66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管理任务第66-67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控制内容第67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运作模式第67-70页
     ·组织机构的作用和形式第67-70页
       ·组织机构的作用第67页
       ·组织机构的形式第67-70页
第五章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与风景旅游区开发的互动研究第70-78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互动机制第70-75页
     ·风景旅游区开发与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内在联系第70-71页
     ·开发策动与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互动关系第71-72页
     ·开发规模、开发强度与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的互动关系第72-73页
     ·风景旅游区开发对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的影响第73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在风景旅游区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第73-75页
   ·基于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指数的开发规划的优化调整第75-78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指数的确定及分级第75页
     ·开发规划的优化设计流程第75-77页
     ·基于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指数的开发规划的优化调整第77-78页
第六章 案例研究—乌伦古湖及红山嘴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第78-110页
   ·现状概况第78-79页
     ·规划背景第78页
     ·规划范围第78-79页
   ·资源分析评价第79-89页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第79-80页
     ·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方向及功能分区第80-82页
       ·地区旅游发展方向第80页
       ·三大旅游区第80页
       ·阿勒泰特种专项旅游项目第80-82页
     ·旅游资源评价第82-89页
       ·旅游资源评价第82-87页
       ·承载力评价第87页
       ·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第87-89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规划运营第89-101页
     ·旅游区划第89-91页
     ·AVC三力组织策动第91-95页
       ·旅游活动策划理念第91页
       ·旅游活动策划主题第91-92页
       ·节庆活动策划第92-94页
       ·旅游路线第94-95页
     ·空间规划第95-99页
       ·功能结构第95-96页
       ·分区规划第96-97页
       ·土地利用规划第97-99页
     ·规划控制指标第99-101页
       ·容量预测及配套设施第100-101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管理实施第101-104页
     ·经营管理第101-104页
       ·规划建设实施第101页
       ·形象策划与宣传促销第101-102页
       ·组织运营机制第102-104页
   ·风景旅游规划承载力开发互动第104-110页
     ·温泉资源开发第104-105页
       ·开发利用宗旨第104页
       ·温泉分级梯度规模与开发分析第104-105页
       ·温泉地热产业链开发第105页
     ·保护协调第105-110页
       ·保护规划战略第105-106页
       ·防灾规划第106-107页
       ·开发中具体保护措施第107-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总结第110页
   ·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第110-111页
   ·研究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附录A 图示索引第115-116页
附录B 表格索引第116-117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
下一篇:集装箱班轮运输的航线网络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