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28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2页 |
·济阳坳陷古潜山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2章 孤岛潜山古生界层序地层 | 第28-55页 |
·地层划分与清理 | 第28-31页 |
·地层系统划分 | 第28页 |
·主要界面特征 | 第28-31页 |
·沉积体系分析 | 第31-38页 |
·岩石学类型及特征 | 第31-35页 |
·沉积体系分析 | 第35-38页 |
·层序地层划分与特征 | 第38-55页 |
·寒武系、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层序界面标识特征 | 第39-43页 |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 | 第43-45页 |
·层序界面级别类型 | 第45-47页 |
·层序划分及特征 | 第47-55页 |
第3章 孤岛潜山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 第55-91页 |
·地震构造解释 | 第55-57页 |
·构造特征与构造样式 | 第57-73页 |
·构造特征 | 第57-61页 |
·构造样式 | 第61-73页 |
·沉降历史分析 | 第73-82页 |
·裂陷期(J末K初-K土仑阶) | 第73-76页 |
·断陷期(K土仑阶-Es沉积末) | 第76页 |
·断坳过渡期(Ed沉积期) | 第76页 |
·坳陷期(新近纪) | 第76-82页 |
·构造形成演化 | 第82-90页 |
·印支运动期挤压作用与拉张作用 | 第82页 |
·燕山运动期拉张作用与挤压作用 | 第82-89页 |
·喜山运动期的断陷活动期 | 第89页 |
·喜山运动期的坳陷作用 | 第89-90页 |
·孤岛潜山顺轴向与切轴向演化差异 | 第90-91页 |
第4章 孤岛潜山碳酸盐岩缝洞系统 | 第91-160页 |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91-93页 |
·储层缝洞特征和分布规律 | 第93-98页 |
·储层缝洞特征 | 第93-97页 |
·储层缝洞分布规律 | 第97-98页 |
·缝洞系统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98-124页 |
·缝洞系统发育与岩性关系 | 第98-103页 |
·沉积体系对缝洞系统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103-107页 |
·构造作用对缝洞系统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107-111页 |
·层序界面分布对缝洞系统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111-114页 |
·水—岩作用(岩溶作用)对缝洞系统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114-124页 |
·孤岛潜山水—岩作用分析 | 第124-155页 |
·脉体间相互切割关系 | 第124-126页 |
·孤岛潜山盐水流体的锶同位素特征 | 第126-132页 |
·流体充注时序关系 | 第132-133页 |
·各期盐水流体的特征 | 第133-151页 |
·流体循环和可能的水岩反应 | 第151-155页 |
·缝洞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模式 | 第155-160页 |
第5章 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的储集条件 | 第160-205页 |
·储层物性参数分布特征 | 第160-171页 |
·孔隙度测试结果 | 第161-163页 |
·渗透率测试结果 | 第163-166页 |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分析 | 第166-169页 |
·孤古2井物性测试值与塔河岩石物性参数比较分析 | 第169-171页 |
·储层在纵向上的发育规律 | 第171-198页 |
·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缝洞段)纵向发育特征定性描述 | 第171-177页 |
·储层(缝洞段)发育段测井判识 | 第177-192页 |
·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缝洞段)纵向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192-198页 |
·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 | 第198-199页 |
·储层评价 | 第199-205页 |
·风化壳型储层 | 第199-200页 |
·内幕储层 | 第200-205页 |
第6章 孤岛潜山保存条件分析 | 第205-243页 |
·盖层质量分析 | 第205-212页 |
·断层封堵性 | 第212-225页 |
·断层封堵研究进展及机理 | 第212-214页 |
·孤岛周边断层封堵性分析 | 第214-225页 |
·压力综合评价 | 第225页 |
·保存条件的地化标志 | 第225-240页 |
·生物降解作用概述 | 第226-227页 |
·原理 | 第227页 |
·油气充注和保存的地化限定 | 第227-240页 |
·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 第240-243页 |
第7章 孤岛潜山油气成藏机理 | 第243-273页 |
·油藏流体来源 | 第243-252页 |
·样品特征 | 第243页 |
·古生界生油岩特征 | 第243-247页 |
·孤岛潜山主力油源生油岩特征 | 第247-252页 |
·烃源岩生烃史与运移史 | 第252-257页 |
·烃源岩生烃史 | 第252-256页 |
·油气运移史 | 第256-257页 |
·潜山内油藏流体充注 | 第257-258页 |
·含油气系统的确定及特征 | 第258-262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259-261页 |
·渤南洼陷含油气系统 | 第261页 |
·孤南洼陷含油气系统 | 第261-262页 |
·油气成藏机理 | 第262-273页 |
·成藏动力学 | 第262-265页 |
·孤岛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265-273页 |
第8章 孤岛潜山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273-283页 |
·重点圈闭钻探失利原因分析 | 第273-277页 |
·以钻探潜山高部位为目的井 | 第273-274页 |
·以钻探孤古4区低凸起为目的井 | 第274页 |
·以钻探孤南断裂带,了解下古生界油气为目的井 | 第274页 |
·以钻探北东翼斜坡区为目的井 | 第274-277页 |
·孤岛潜山圈闭条件评价 | 第277-281页 |
·孤岛潜山圈闭类型 | 第277-279页 |
·圈闭的有效性评价 | 第279-281页 |
·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281-283页 |
·评价原则 | 第281页 |
·有利目标 | 第281-283页 |
结论 | 第283-285页 |
致谢 | 第285-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286-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