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8-13页 |
| ·环境中的砷来源和危害 | 第8-9页 |
| ·环境中砷的形态分析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植物修复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植物无土栽培 | 第14-16页 |
| ·植物无土栽培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 ·植物无土栽培应用 | 第15-16页 |
| ·项目来源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7-2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页 |
| ·主要药品试剂 | 第17-20页 |
| ·主要药品 | 第17-18页 |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18-20页 |
| ·实验原理 | 第20-27页 |
| ·微波消解原理 | 第20页 |
| ·离子交换分离方法 | 第20-23页 |
| ·分析测定原理 | 第23-24页 |
| ·As(Ⅲ)、As(Ⅴ)、MMA、DMA的HG-AFS测定 | 第24-26页 |
| ·植物样品的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 ·盆栽实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肾蕨水培试验方法 | 第27页 |
| ·肾蕨修复土壤的盆栽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肾蕨植株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树脂分离—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有机砷 | 第29-43页 |
| ·无机砷的干扰及其消除 | 第29-32页 |
| ·重金属离子对砷测定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掩蔽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 ·MMA的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树脂分离及其HG-AFS方法研究 | 第32-36页 |
| ·还原剂KI的浓度选择 | 第32页 |
| ·消解试剂的选择 | 第32-33页 |
| ·MMA(As)的标准溶液的测定 | 第33-34页 |
| ·MMA的717阴离子交换树脂静态法与动态法分离富集比较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 ·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树脂有As(Ⅲ)、As(Ⅴ)的吸附性质 | 第35-36页 |
| ·DMA的732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分离及其HG-AFS方法研究 | 第36-40页 |
| ·还原剂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 ·消解试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 ·DMA的732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法分离富集 | 第37-40页 |
|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有As(Ⅲ)、As(Ⅴ)的吸附性质 | 第40页 |
| ·不同盐酸浓度对肾蕨叶片中砷的提取对比研究 | 第40-43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40页 |
| ·样品的加标回收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 ·砷的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分析结果及讨论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肾蕨的水培实验研究 | 第43-47页 |
| ·实验室水培实验研究 | 第43-44页 |
| ·水培试验中不同形态砷对肾蕨生长的影响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土壤盆栽肾蕨植物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富集行为研究 | 第47-55页 |
| ·GAP科研基地现场培育的肾蕨不同部位砷的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 ·肾蕨的实验室土培实验研究 | 第48-53页 |
| ·盆栽对照试验修复植物肾蕨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砷的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 ·添加不同形态、不同浓度水平的砷对肾蕨植物中总砷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土壤不同pH值对砷蕨砷的分布的影响 | 第50-52页 |
| ·EDTA、腐植酸对肾蕨富集砷的影响 | 第52-53页 |
| ·As浓度与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的关系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