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地面沉降的概念、危害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8页 |
| ·地面沉降现有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 第8-12页 |
| ·土水模型 | 第9-11页 |
| ·生命旋回模型 | 第11-12页 |
| ·其它模型 | 第12页 |
| ·机理模型的不足和统计模型的优势 | 第12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2-15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数据特点 | 第15-25页 |
|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15-16页 |
| ·地面沉降数据及优化 | 第16-18页 |
| ·地下水位数据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 ·年内水位动态 | 第18页 |
| ·多年水位动态 | 第18-19页 |
| ·地面沉降量与开采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19-23页 |
|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第19-20页 |
| ·沉降量与开采量间的关联分析 | 第20-23页 |
| ·关联系数趋势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 第25-41页 |
| ·预测模型的选取 | 第25页 |
|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26-29页 |
|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 ·模型的设计及分析 | 第27-29页 |
|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优化 | 第29-33页 |
| ·优化问题的提出及优化方法 | 第29-30页 |
| ·优化后的模型分析 | 第30-32页 |
| ·避免其它因素对泛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径向基网络模型预测 | 第33-36页 |
| ·径向基网络的原理 | 第33-35页 |
| ·模型结构的设计及分析 | 第35-36页 |
| ·可视化界面的建立 | 第36-37页 |
| ·预测模型的评价与对比 | 第37-41页 |
| ·评价准则 | 第37-38页 |
| ·误差分析 | 第38-39页 |
| ·BP 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网络预测模型对比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GIS 空间分析的原理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 | 第41-52页 |
| ·地面沉降研究所需的数据 | 第43页 |
|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43-44页 |
| ·数据的管理 | 第44页 |
| ·地面沉降研究中有关的图件的编制、输出 | 第44-47页 |
| ·地理底图的编制 | 第44-45页 |
| ·散点图的编制 | 第45页 |
| ·等值线图的编制 | 第45-46页 |
| ·立体图编制 | 第46-47页 |
| ·基于GIS 的地面沉降分析 | 第47-50页 |
| ·地面沉降有关信息的检索 | 第47-48页 |
| ·地面沉降有关信息的统计制图和报告 | 第48-49页 |
| ·地面沉降观测、测量点位置图的应用 | 第49页 |
| ·地下水等值线的应用 | 第49-50页 |
| ·地面沉降量图的应用 | 第50页 |
| ·空间叠加分析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 第50页 |
| ·COM 组件技术在ArcGIS 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2-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2-53页 |
| ·建议与不足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