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系统理论 | 第21-27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7-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概要与系统构成分析 | 第31-6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概要 | 第31-4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系统构成与地理资源特点 | 第43-5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与可持续的关系与意义 | 第5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控制 | 第66-113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的内涵 | 第66-69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组织 | 第69-7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序参量 | 第79-8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熵 | 第85-95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协同控制 | 第95-103页 |
·实证研究—以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 第103-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 第113-139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内涵 | 第113-117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形成机理 | 第117-121页 |
·熵流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 | 第123-124页 |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力 | 第124-127页 |
·森林生态系统耗散结构下的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 第127-128页 |
·熵减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方案选择 | 第128-134页 |
·熵减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中的利益博弈 | 第134-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六章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与可持续评价体系 | 第139-163页 |
·熵减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与可持续评价思路 | 第139页 |
·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1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39-1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140-1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1-158页 |
·实例研究 | 第158-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七章 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与可持续战略途径选择 | 第163-188页 |
·熵减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协同与可持续战略思路 | 第163-164页 |
·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64-170页 |
·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 第170-178页 |
·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 | 第178-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2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88-18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9-191页 |
·展望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问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97页 |